为了保持持续的输出,只有不断的输入。
我给自己选择的输入方式是从读一本书开始。一本非小说类的书。
在加入007伊始,我有点茫然不知道该写点什么,或者能写点什么。回想每次买书前立下的flag,总得让它立起来一次吧。那就从读书开始吧。第一本《游戏力》,[美]劳伦斯.科恩/著。
作为一个宝妈,近几年买的书只有育儿和绘本两大类。育儿之路从生理需求到精神需求,老母亲也需要成长。
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晦涩难懂,相比以往看到的心理学书籍,这一本的序言就吸引了我。
一直全职带孩子,我觉得自己做了很多,身心俱疲,但却越来越搞不定这个小家伙,还会收到周围人的不理解甚至指责。
对于孩子,有焦虑,也有困惑。
对于自己,有自责,也有迷茫。
毫不夸张的说,第一章《游戏力养育方式的价值》我反复读了N遍。也许太久没有输入的大脑阅读理解能力也下降了,只有多读几次才能让我试着把书中的内容转化吸收掉。
第一章内容简单,什么是游戏力;为什么玩游戏;
1、什么是游戏力?
游戏力就是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
这个“游戏”包含通常所说的做游戏,更多的是指父母能够以游戏的方式,或更感性的方式来互动,不管是做家务、运动、做作业、看电视,还是制定规则。
想要跟对方沟通,当然得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想要跟孩子沟通,当然就得跟他们玩游戏。在书里给出了许多干货。
比如出门上学总是一催再催。
比如孩子打完针回到家,来玩一场打针游戏。这时候的大人最好一边装作真的很痛、很害怕,一边大声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我讨厌打针!求你了,不要!不要!”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小Q打针的情景。大概是小Q两岁开始对打针这件事有了印象。只要走到防疫站门口,他就会哭闹个不停,一直闹到打完针走出防疫站才罢休。从那时起,我们开始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小Q很爱这个游戏,基本每天都会玩。有时候他是医生,有时候他是病人,家里的所有人都给他打过针或被他打过针。这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游戏会产生什么影响。
两周10个月时,又到了小Q该注射疫苗的日子。基于过去的经验,这次我特地约了小Q的玩伴-可可-一起去打针。到了防疫站门口,小Q显得有些紧张。排队的时候,他和可可还在走廊上玩闹。轮到小Q了,他紧紧的抱着我,我跟他说“一会儿有一只蚊子会过来叮你一下,只是轻轻的叮一下,不疼的”。话虽说的轻巧,我暗中收紧手臂,以防他挣扎。注射器扎进去时,意外的小Q没有挣扎。注射器缓缓推进,小Q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大声哭出来。整个过程没有看到他一丝泪花,没有听到他一声吵闹。
这真的让我很惊讶。小Q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感受到委屈一定会哭,至少会撇嘴。
按着科恩的理论,孩子选择打针游戏,是因为他需要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真实痛苦。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大笑释放出来。
这就是游戏的力量。
2、为什么玩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有些心事,孩子永远不会说给我们听,但一定会玩给我们看,只不过玩的方式有时会令人崩溃。退后一步,仔细观察孩子正在玩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正在诉说心中的喜悦、好奇、疑虑、失望、悲伤甚至恐惧。
科恩说,
通过游戏,培育亲密,可以远离孤独感;
通过游戏,培育自信,远离无力感;
通过游戏,培养情绪康复力,不在再深陷悲伤。
比如父母出差回来,发现孩子变得非常黏人,还很爱哭。
比如医生看病的游戏,孩子通过游戏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复练习这种游戏,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通过游戏,孩子的痛苦恐惧也得到了释放,而不是暂时压制下来,等着下一次去看医生时在诊所里哭地撕心裂肺。
再比如如果你已经厌烦了每天提醒孩子20次要带午餐、倒垃圾,那么下一次就试试用唱歌剧的方式来发出你的提醒,至少这次他会注意到你的声音。
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学会运用游戏力,那么至少做到在孩子玩游戏时放下心态,不再是坐在一旁观看,而是变得“傻乎乎”的跟着孩子玩他喜欢玩的就好。不要说“我没法装的傻乎乎的”,你只是需要多加练习而已。
小Q从小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我认为全职的陪伴,他一定不缺少安全感。但是从他2岁开始,他似乎变成了一个高需求的宝宝。要求我随时随地的陪在他身边,除了看着他陪他玩,其他事情都不能做。我几乎没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
直到看到游戏力,我反思自己。我本身是个慢热的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很内敛。在小Q2岁断奶后,他在我怀里腻腻歪歪的时间确实少了很多。我想或许他是感到孤单了吧,只能通过要求我24小时的陪伴来获得安全感。
想到这儿,我决定试验一下。早晨叫醒后,不再立刻给他穿衣服起床,而是假装手里捏着一只小螃蟹,要去他身上散步,小Q一边躲螃蟹一边伺机反攻。十几分钟后我俩都笑出了眼泪。当天上午,他独自玩了一个小时的玩具,除了偶尔要求我搭把手或解答提问外,没有再紧紧盯着我是不是溜走了。而我终于获得了一些读书的时间。
至此,我尝到了甜头,每天都会跟小Q滚到一起。有时候假装我俩是两只青蛙,只能跳着走,直到小Q使用魔法把我变成人或者别的什么动物。有时候只是用力抱一下说“我最喜欢你”,而小Q会立刻回应“我更喜欢你”,老母亲当然不能示弱“我超级喜欢你”,小Q会重复“我最喜欢你”,我们俩就这样喜欢来喜欢去也能对话好几分钟。
现在,我每天都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
生活还是一样,却因我变成傻乎乎的妈妈而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我想我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行。
我们作为成人,当然要确保孩子的安全,要保证有晚餐给他们吃。但是孩子们需要我们也要求我们放松下来。
我们需要聆听他们,他们也需要倾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孩子的方式加入他们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