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
规律与原则——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学习心得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规律与原则 ——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系统性文献综述》(以下简称《“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一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何 春、宋佳欣与孙洪涛(2022)发表在《开放教育研究》的一篇文献综述范例。(他们共研读了国内外核心期刊82篇,其中国外文献资料77篇,国内文献资料5篇,系统梳理了2015年至2022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对于一线教师系统掌握“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策略、规范课题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论文结构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研究设计、“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与设计原则、“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与评价、结论与建议。其中实践模式、发展规律、关键要素与设计原则、效果与评价是“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主题的四个一级指标,属于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见,一份完整的文献综述类学术论文,至少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研究设计、研究内容、结论与建议。其中研究内容要根据一级指标,细化成对应的研究内容的一级标题。文献综述类学术论文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理论成果,是研究报告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课题申请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则至少应该由研究内容的一级目录和结论与建议组成,研究内容的一级指标可以看出“述”的部分,结论与建议对应“综”的部分。
二、论文对课题研究的启示
(一)课题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
这篇论文很好地体现学术规范性。一是学术语言的规范性,如“实践形态”“规律探索”“设计原则”“效果评价”“样态特征”等词语。我们一线教师要多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规范使用学术语言的良好习惯。二是文献引用的规范性。如依托教师培训与教师队伍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时代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任友群等,2022)
课题研究的文献引用基本分为正文引注和参考文献两类。其中正文正文引注一般在“问题的提出”“国内外文献综述”中,“核心概念界定”引用参考文献稍有争议。参考文献一般在课题论证、研究报告的末尾。正文引注和参考文献要遵循学术规范的原则,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正文引注的方法。
本论文正文引注在文章段落后,亦即在论文叙写段落后引注资料出处,此时在括号内写出作者的姓名和出版年份,两者以逗号分开,需注意括号注应置于标点符号之前;若于同一段落中再次引用,则可省略出版年份。如另一方面这些新模式有助于应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如地域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的教师资源不均衡(Walker et al.,2022)、传统教师培训方式低效等问题(Hu et al.,2021)[]。
如我们一线教师在文献综述中经常这样写:“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一文指出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这样的正文引注格式不符合学术规范。正确表述方式为:朱永新(2021)指出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页40)。或朱永新(2021:40)指出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具体的文献出处应在参考文献中引注:[1]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75(11):1-44.
文献综述中作者有三到五位,以“、”做区隔,最后一位作者则用“与”等字连接。第一次出现时,须列出所有作者之名字。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何 春、宋佳欣与孙洪涛(2022)。第二次出现时,只能列出第一位作者,并在其姓名后加上“等人”,如:冯晓英等人(2022)。
(二)文献研究方法要规范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详细地介绍了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和操作流程。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相比传统的文献综述法突出多样化检索、标准化筛选、批判性评估,这三个特点也应该是文献法的基本要求。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操作流程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选与编码、样本文献整体分析。
检索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是文献综述质量的关键。我们要围绕核心概念,选取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一线教师要尽量检索核心期刊或转载率较高的文献资料,核心期刊的文献资料体现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专业性,转载率较高的文献资料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二者相结合可以提升检索文献资料的权威性,有助于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是一线教师文献综述的难点。一是一线教师可获取的文献资料平台匮乏,二是一线教师英语水平不高,读不懂国外文献资料。受限于客观条件,一方面,我们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检索相关研究领域专业的综述类文献资料,从中收集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另一方面,借助英语翻译软件,登陆Sci-hub等国外网站检索相关文献资料。
文献筛选与编码是文献综述的第二步。在阅读检索的文献资料基础,首选高质量的文献资料,筛选掉重复、与本研究主题相似度不高、研究对象不一致等的对本研究意义不大的文献资料。筛选过程始终伴随着文献综述的撰写。
样本文献总体分析是文献综述的第三步。如论文中从发表时间看,近三年(2020年至 2022 年)的文献超过 50%,说明“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热度正在逐年上升;从载文期刊看,所有样本文献分布在 49 种期刊中,涉及学科众多,但总体较
松散;从关注的教师群体看,以K-12 阶段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样本文献占 70%,反映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仍是开展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热度正在逐年上升”“在线教师专业发展占78%”说明本研究紧跟研究局势,研究方向正确;“涉及学科众多,但总体较松散”评价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说明本研究的必要性;“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仍是开展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要对象”说明本研究的发展趋势。唯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我们一线教师写不好文献综述中“综”,不会文献批评,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进行样本文献总体分析。
(三)文献综述要聚焦
1.厘清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的关系
以论文为例:本研究分别从实践形态、规律探索、设计原则、效果评价等维度分析样本文献,旨在厘清“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样态特征,期望能为研究者与实践者有效开展“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与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冯晓英等人,2022)1。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作者的研究目标是:一是厘清“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样态,二是为创新实践与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新的实践形态?2)“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规律?3)“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关键要素和设计原则?4)“互联网+”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如何?(冯晓英等人,2022:38)1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作者的研究内容是:“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样态、新规律、关键要素和设计原则、效果。研究内容1对应研究目标1,研究内容2-4对应研究目标2。就如胡新颖讲师所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研究目标是研究内容的上位概念。
文献综述主体部分框架图:
由图可见,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课题研究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文献综述应尽可能分三级,一级标题对应课题研究内容,二级或三级标题是对应研究内容的分层和细化。
2.文献综述要归类、聚焦
文献综述归类就是标准化筛选的过程,这里的筛选是以研究结论或观点为标准的归类,不是以研究者为标准的归类。我们一线教师文献综述常以研究者为标准分段,常见的写作模式是:***在《***》中提出了***观点。孙涛老师明确表示一人一段式文献综述是错误的。应该以研究结论或观点分层论述。
文献综述要聚焦。一方面是指文献综述要聚焦研究内容,不能随意增减或添加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研究内容的要素要聚焦。即研究内容的文献综述分级越细,我们的研究思路就愈清晰。
如:冯晓英等人(2022)在《“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中,研究内容是4个,文献综述一级标题也是4个,做到了文献综述聚焦研究内容。他们在对“‘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样态”的文献综述中,分两个二级标题,7个三级标题,分别引用了20多位作者的研究结论。做到了以研究结论或观点为标准归类,也做到了聚焦研究内容的要素: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模式的在线研修等七种实践样态。全面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给人感觉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观点明了,这样的写作框架值得我们认真模仿和学习。
田洪鋆(2021)认为:“如果只是用粗糙的手段对文献进行简单搜索得出参考文献,虽然表面看上去可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一定会造成研究内容的潜在性缺失,最终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2](194页)”“文献检索最根本还是检索人自己的检索意识,没有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情况,还是需要检索人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自己克服困难。因此,提高检索检索技巧的方法就是多检索,多尝试,多试错,踏踏实实的积累经验。2(203页)”。
综述所述,《“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是一篇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主题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论文。作者围绕研究内容,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厘清“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样态,为创新实践与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因笔者水平有限,对本论文的学习仅触及皮毛,如分享有不妥之处,忘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何春,宋佳欣,孙洪涛.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规律与原则——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系统性文献综述[J]. 开放教育研究,2022,(06):37-51.
[2] 田洪鋆.批判性思维与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