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喜欢在QQ空间记录我的生活。
可是当微信出来后,我就慢慢转移了“战地”。我渐渐告别了扣扣空间,来到了朋友圈。
我以为这是一个比QQ空间更好的社交平台。的确,一开始,我在朋友圈活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朋友圈”这个东西,正在慢慢吞噬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在地铁上,在路上,在家里,无论在哪里,总会看到很多人要不就是在发朋友圈,要不就是在刷朋友圈。大家好像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怪圈。
在朋友圈中伪装着自己,又在朋友圈偷偷窥探那些伪装着的他人。
或许有的人发朋友圈,单纯只是记录生活,记录和朋友,亲人相聚一起的美好时光。
但是从不缺少某些穿着皇帝的新装的人在朋友圈极致表演,同样也不缺某些对生活绝望的正处在悬崖边的人,在不断挣扎呻吟。
慢慢地,慢慢地,朋友圈变成了一个“大杂烩”的舞台。你永远不知道上面的人,展示的东西,是真情流露,还是假意伪装。
所以,渐渐地,一些人的朋友圈主页变成了仅可查看三天,还有的是当你欣喜地打开一位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朋友圈,现实留给你的只是一条生硬的杠杠。
或许,微信的人越来越多,那张叫做“人际关系”的网也越织越复杂,朋友圈的自己已是身不由己。
发个积极向上的朋友圈吧,或许有人会说你整天在灌鸡汤;发个“世界不值得”的朋友圈吧,或许有人会说“你作 你矫情”;更恐怖的是,原本发条朋友圈,是要屏蔽某些人的,却手贱设为了仅某人可见,那你就只能自己躲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泪。
于是,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很多人慢慢地在“朋友圈”的舞台上销声匿迹。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生物,当朋友圈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消息时,可能会觉得很烦,别人都好厉害,整天晒美照,晒美食,去旅游,自己呢,一边偷窥着别人的优秀,却一边又在不断的丧着;可是当朋友圈只剩寥寥无几的几条微商广告,你又会感觉生活好像缺了点什么。
加了很多人的朋友圈甚至微信都不再是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的丧,喜,怒,哀,乐都不能那么随意表达出来。
于是,一个个小号出现了。大号的自己是给这个世界看的自己 ,小号的自己是给自己看的自己。
在小号里,你终于可以任意妄为。
你可以用的这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去加一些你从来不敢加的人 ,例如你一直喜欢的那个他(她),你也可以加一些你很讨厌的人,发泄完自己的不满,再把他们删掉;同样你也可以在朋友圈肆意表达你的“丧”或者“丧”后的各种“鸡汤” 。
但是作为又丧又燃的90后(例如小编我),总是在小号的朋友圈里淋漓精致地当着一个丧燃青年。
我本身就是一个很丧的人,散发着颓废气息的“丧文化”,这是对自身受困处境的无奈戏谑和自嘲式的温和反抗。
“可以暂时把阳光遮住吗,我想在黑夜里呆呆”
“我可以先不装作那么热爱生活可以吗?”
这是我的丧,但是丧完后,生活还是要继续。
谁不是边哭边奋斗,既丧且燃。世界给每个活在此的人的设定都是要不断遭受磨练,不被打垮,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或许每个人都会在深夜撑不住的时候在朋友圈发一些矫情的文字,希望有人能看到,能给你一些温暖和鼓励,可又不希望别人看到这么狼狈不堪的自己,于是那条丧丧的朋友圈在大号里存活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会消失不见。
或许在小号里,那条很丧的朋友圈可以存活的久一点。
另外,或许也有一些人,“在大号的朋友圈里又佛又丧,却在小号朋友圈和收藏夹里偷偷地积极向上”。
很多人都不敢对外表现自己很努力,很拼命的那一面,因为一旦失败的时候,就可以用“我只是玩玩而已,失败也是意料之中了”这个借口来掩饰“尽管自己很努力了,还是失败了”体现的“笨”。
不管怎么样,不管你是在大号的朋友圈大大方方里还是小号的朋友圈里偷偷地很丧很燃,还是又丧又燃,我都希望,每个人都在这个很“燃”的年纪了,不要“丧”,即使“丧”,也要挺住。
“来路无可眷恋,值得期待的只有前方”
“余生没有那么长,请你忠于自己,活得还像自己”。
这是我的小号朋友圈,希望能坚持所热爱,做一个不丧且燃的人。
加油(^ω^),我可以坚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