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了包绵阳米粉,再喝半杯橙汁,美滋滋,这是食物带来的简单快乐!
说到食物,接触佛经后,大大拓展了我对于食物的理解——佛陀说,寻常世间的食物主要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
所谓的段食,就是分段(一口一口吃或一顿一顿吃)而食,粗者如米面鱼肉之类,细者如酥、油、水、饮料等。段食以香、味、触三种尘为体,是欲界众生所需要,是维持色身所必需的。“以变坏为相”,就是说食物须被破坏或经化学变化方起作用。
说到下面几种食物之前,我先解释一下,佛教里的根和尘及触。所谓的根,就是我们的肉身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为五根,意为第六根,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思维活动,载体是大脑。常说的六根清净,就是这六根。而感觉器官所能认识和接受的信息,就是尘,根和尘相接触,就是所谓的触。比方说,耳根对应声音,空气声波的震动,称为尘,耳朵听到了声音,这个过程,称为触。
所谓的触食,又作“更乐食”、“细滑食”,以“触”为体,指根境识和合,由感官的摄受使人感到快乐喜悦的各种刺激,如衣着、被褥、抚摩、拥抱、洗浴、按摩、音乐、香味,观赏可意的风景、书画等艺术品,欣赏美人的仪态等。触食的实质是吃感觉,主要属感觉层面的需要,包含了一部分生理需要,其作用是维持受蕴,保持愉快的情绪。
所谓的思食,又作“意思食”、“念食”,以第六意识的思念为体,其实质是吃意念。《成唯识论》卷四: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大意就是,思念可爱的、悦意的境和事,能起食物滋养生命的作用。诸如理想、对未来的向往,及学习读书、获得知识、满足求知欲等,都属思食意思食为意识层面、精神层面的需要。
而所谓的识食,是以心识的活动为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食粮。识食“以执持为相”,主要指第八识处理信息、维持生命的作用。比如,生的欲望,无疑是维持人生存的最根本的食粮。
在寻常生活中,对食物的定义,主要是满足维持肉身的需要,而佛陀对食物的定义,则是全面地考虑了生命体的各种需要。打个比方,我们常说某某对学习如饥似渴,正反映了此人对于思食的需求。而诸如欣赏音乐、沉迷景色悦目的人,则反映了他们对于触食的倚重。
这四种食物,说明众生的身心,是需要多方面滋养的,除了吸收、摄取物质的食物来满足肉身需要外,还需要感觉的、意识的和精神的各种养料和信息,才能维持身心的健康。在《增一阿含经》中,佛告阿那律: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
PS:写到后面三种食物,笔力有限,基本都是参考陈兵老师的段落,多谢陈老师!
再附加一些四食以外的知识,同样来自陈老师——
此外,还有五种出世间食,为:
1、禅悦食,一作“禅食”,深入禅定,享受定的微妙快乐喜悦;
2、法喜食,一作“喜食”,由听闻、修学佛法而获得喜悦,《维摩经》谓“禅悦以为食,法喜以为妻”;
3、愿食,树立高尚理想,发愿断烦恼、度众生、证佛果;
4、念食,时常忆念、牢记所修学的佛法;
5、解脱食,由修习佛法而获得解脱。一作“八解脱食”,指由修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等八种禅定而从色、无色的束缚中获得解脱。
这五种食物加前世间的段等四食,为九食。五种出世间食说明,人类有超越生理和社会需要,获得禅悦、法喜、彻底解脱等高级满足的需要或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