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怎么读书才有效》这本书买回来好久,终于这几天开始读,反复翻阅,受益匪浅的同时,让自己对以前的读书认识深感愧疚。
1.读而不思
我们读书时,别人在为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其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无自主思想而只用读书,自然会觉得轻松。殊不知,读书之时我们的头脑实已变成他人思想驰骋的场所了。所以,读太多书,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养精蓄锐,却可能渐失自主思想的能力,正如骑惯了马的人终会丧失行走的能力。
我不是一个有内涵的读书人,所读之书都是故事性偏强的书籍,虽也读了一些名著,但极少看思想类哲学类书籍。就连读故事性的名著时。也会不自觉跳过对背景、思想等的描述,将目光专注于故事情节。
这样长久读下去,对自己益处并不大,只是知道了一些故事,读的多了,反而让自己在故事中迷失。
读书必加以思考,否则绝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终因浅薄而不得生根,大概不久就会被遗忘。
2.读什么样的书
和三先生去法国玩的时候,确实看到地铁上很多人都手拿一本口袋书,静静阅读。当时,三先生对我说,“我们看书时间确实少于欧洲人啊。”
我当时还反驳他,“我每天可是都用手机看的啊,早上起来追一个连载更新,白天有空就看各种优秀推送,晚上睡前还有再两篇文章呢。”
当时三先生,很鄙夷地对我说,“我没有资格批评你,我看书也不多,但是你那些心灵鸡汤、网络热文、爱情小说看完之后对你有什么影响啊?你现在想想,你上个月拿着手机看了那么久,记住了什么?”
仔细一想,大脑一片空洞,我竟然不知道自己上个月眼睛盯着屏幕每天看几个小时记住了什么。
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近慢慢开始看一些经过历时大浪淘沙后的名著,但所占时间比还是少之又少。
在文艺中,也有无数劣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浪费了读者的时间、金钱和精神,使读者读不到好书,远离了高尚。因此,非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现在的图书极多,其中十分之久以骗钱为目的。为达致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情投意合、串通一气。
最狡猾的当属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它们能消磨人的光阴,使人无暇阅读真正有益于修身养性的作品。
无论何时,凡受大多数的读者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要知道凡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常会大受欢迎的,我们不如将宝贵的时间用于欣赏古今中外那些卓越不凡的名著。毕竟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
不读劣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毕竟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终归是有限的。
我不敢如大师一样去批判这些软文,这些文章作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在某时某刻确实有着温暖人心、激人奋进的作用。*
但是,如果只读这些,甚至大部分时间读这些,那么我们就永远只能作为需要温暖、鼓励的人,靠别人的故事来生活的人。就像我,十几年过去了,我还只是个读者。如果想成为温暖、鼓励别人的人,还是读那些开卷有益的书吧!
关于古书的评论
中学时,于丹评《论语》,易中天读《三国演义》火的不行,我将视频和他们出的书都看了一遍,却始终没能拿起真正的《论语》去读一读。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于丹的话我早已忘记,能记住的只是初中课本里节选的《论语》片段。
一般人喜欢读那些介绍或者评论古代大思想家的书,而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这既因他们只喜好新出版的东西,又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觉得相较于大人物的思想,那些浅薄无聊的庸人之作更容易理解。
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书;今人对他们的评论,没有多大意义。
买书
买了书有时间去读当然是很好的。然而,一般人往往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这句话应该说中了很多人的心声,包括我。想要丰富精神,自我提升,还是开始读吧。
温故而知新,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是因为第二次阅读更能使人理清书中所述各物之间的联系,读者知道其末尾,方能彻底理解其开端;二十因为人在第二次阅读时的情绪和心境有所不同,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犹如在不同的光源中看同一件东西一般。
这句话我想能做到的不多,不过能做到的人应该都有所成。越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你去做了,你才能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