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人性常识
教师经常会谈起职业倦怠、瓶颈期、平原现象......老师有一个阶段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有点不着力,正如书中所写的“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但钱钟书曾有这样一段蛮感人的话:“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两三人一起努力,“广而告知”,“扩而展之”,一个人的旅程可以很快,一个团队的旅程可以很远,关键是一个团队的旅程还能够很快乐!
在平时教学研究中,长者时常跟我说:为教育,眼光在知识和技能,那你做得再好也仅仅是“术”,你的教学时常呆板而乏味;为教育,应该寻找人的天性和其发展规律,教学中有了人,自然灵动而自然!那就是“道”!散文家周国平曾说:“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碎和平庸。”正如李政涛老师所说:“我们不妨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体悟生命的过程!”
大学期间学习教育学,每位教育的初学者都会记住:学生是独一无二的、有个性特征的、学生是发展的、是有其发展可能性的......每个个体,不仅仅是学生,都是不可重复的,即使万一可能有来生,来生也不复今生!教育的意义与乐趣也正在于此,把握学生的人性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共生共长,教育应该从人出发,培养一个个独一无二个性张扬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也正在于:学生的独一无二我也参与其中!
教育让学生的独一无二成为必然与可能,所谓必然是指学生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所谓可能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教育,学生有了不断丰富和增值的可能!始终保持着归零心态,把已有经验作为基础,走向新的可能,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不仅仅是学生时代,读到老学到来!
有一本书叫做《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习者的状态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者的成就有重要的作用!有多少主动性,就有多少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而教师就是一种习惯性替代的人,习惯性替代选择、习惯性替代思考、习惯性替代判断......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就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常识”:教育不是替代,而是赋予!教育应该从替代学习、替代选择和思考中走出来,尝试介入和引导,赋予学生选择和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任务就是承认“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皮亚杰)”,认真理解、认识和研究,勾勒出基于儿童生长需要的阶段性发展思维图,作为教育行为的指南和依据,进而发现、满足并提升儿童的生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