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的“三问三答”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调查研究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上去。广大党员干部要修好学习领会“艺术课”,切实增强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做好调查研究“三问三答”大文章,把调查研究基本功练好练扎实,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调查研究要带着问题去,解答“发现什么”的时代之问。调查研究的前提基础是要把问题找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防止无病呻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12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具体问题、老大难问题,标定了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框定了调查研究的大逻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广大党员干部要做足“事前功课”、聆听“时代脉搏”,进行调查研究之前要全面收集资料信息,把调研什么设定好,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调研内容,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哪里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已经掌握,哪些问题还比较模糊,都应当心中有数。
调查研究要跟着问题走,解答“怎么发现”的实践之问。基层有“原滋原味”的一手材料,有最鲜活的实践案例,蹲下去扑下去才能把情况分析透、把思路拓展开。但在实际调研时,有的党员干部习惯于按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看精心准备的样板,听照本宣科的汇报;还有的拿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刀”,去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蹲点”……没有问题意识,没有目标导向,调研就会“盲人骑瞎马”,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增工作负担。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解剖麻雀式”调研,多到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一线“擦亮眼睛”,多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原始生态”,多搞一些不打招呼、不做安排的随机性调研,着力在“战线前沿”“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要选择到问题多、困难大、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矛盾窝”,去倾听群众心声、找准问题症结,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了解基层的利器、联系群众的法宝。一旦掌握问题,还必须下一番功夫深入分析,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充分论证研究,提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解决办法,形成推动发展的“施工图”,“满载而归”。
调查研究要盯着问题改,解答“怎么解决”的发展之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才是真调研,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全民动员、问计于民,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主持编制的“3820”战略工程十易其稿,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的发展目标。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典型为标、以模范为尺,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固化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并形成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百姓家。对于短期内能够解决的要事不过夜、马上办,对不能立马解决的问题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切实在解剖麻雀、寻策问道中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