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bǔ),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四岁,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以“文学”著称,曾为莒[jǔ]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贤贤易色:遇到贤德的人而肃然起敬,改变自己的神态,向他学习。同“见贤思齐”。第一个贤是动词,有尊重,崇尚之意。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是改变。“色”是神色、态度、形色。
▲竭其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竭尽全力还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能因为孝顺父母,而去做坏事,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事君:“君”是尊称,并不单指君主。“事君”即为人做事。
▲致其身:“致”是集中身心于某一方面。“致其身”即专心致志,尽职尽责。
“事君能致其身”与“为人谋而不忠乎”含义大致相同。
【译文】
子夏说:“因尊崇贤人而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向他学习;事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为人做事能专心致志、尽职尽责;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这个人很有学问。”
【学而思】
古人所谓的好学是注重提升道德修养,而不是文化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一个人做到了贤贤易色,则是是好德之人,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则是尽孝之人,做到事君能致其身,是尽忠之人,做到好德、尽孝、尽忠,并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才是好学之人。
参读《雍也篇》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知识扩展】
李泽厚《论语今读》:“学”在《论语》以及在儒学中有广狭两义。狭义才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学”,即指学习文献知识,相当于今天的“学”:读书、研究等等,孔门当然也非常重视。但整体讲来,孔门更强调的是广义的“学”,即德行优先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