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己一直在写关于华为的文章,这是因为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好看的材料。这不最近《精英日课》加餐了,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终于可以换个口味了。我们今天说说决策。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万老师不愧是万老师,他说出了大大的新意。
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决策是一个很郑重的说法,而我们做出决策的依据,往往是自己的判断,那什么是判断呢?影响判断的因素又有什么呢?
精确理解你的判断
判断,是大脑对事物的测量,并且必须形成一个客观结论。
判断又分为两种。一种叫【预测性判断】,一种叫【评价性判断】,评价性判断,必须建立在预测性平等基础上。你应该先有预测性判断,再做评价性判断。
如此来定义判断这个概念,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对于我来说,可能决定一个东西好不好,就是一个判断了。但如果你想做一些负责人的决策,那最好还是按照这个定义来决定到底什么是判断。要做平等,你最好是有理有据。
错误=偏差+噪声。
对错误来说,偏差和噪声的贡献是一样大的。减少噪声,哪怕结果都是偏的,也比即是偏的又有噪声好一倍。哪怕你不知道偏差有多大,也应该减少噪声。如果你认真读了这篇文章,想理解好偏差和噪声这两个概念,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有点违反直觉。这是因为,偏差是固定,而噪声是混乱的,有混乱在,就有可能偶尔出现几次蒙对的情况。而偏差+噪声的表名效果就是让你觉得,偶尔几次对了,好像效果还可以的。
影响你判断的三类偏差
第一个是替代偏差。
替代偏差是给了某些容易获得的信息过高的权重,给自己不了解的信息过低的权重。
这个偏差主要说的是我们容易用简单问题的答案来替代我们解决不了的困难问题的答案。比如有人问你:你觉得我面试华为能通过吗?回答这个问题是要有一定的统计数据然后再给出一个概率的。但是因为你认识一些华为的人,并且觉得这个人和华为中一个骨干特别像,你就觉得他能够通过面试。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第二个是结论偏差。
结论偏差是只采纳自己喜欢的信息,忽略或者扭曲了自己不喜欢的信息。
这个偏差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人们总是把自己已经熟悉的结论奉为圭臬,觉得就是自己的对,就是自己的好,即使别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只要和自己的结论不符合,就一概否定。
第三个是过度的一致性。
过度的一致性是让判断受到接收信息次序的影响,放大了初始印象。
这个偏差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一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就是我们几乎都会有“光环效益”,只要你一开始觉得好,就会被这个“好”一直影响着,即使这个人综合来看不是那么好,也也会做出过高的判断。
稳定发挥出来的波动决策
说完了偏差,我们说说噪声。那什么是噪声呢?
系统噪声^2=水平噪声^2+稳定模式噪声^2+偶然噪声^2。
这个公式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稳定模式噪声。而我们最应该去把握的,也是稳定模式噪声。
我们不仅应该记住这个公式,最好能够有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辅助自己记住这个公式。比如一个面试官会不会录用一个人,这个面试官平均更难录用员工就是他的水平噪声,这个面试官更容易录用贫困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就是稳定模式噪声,而今天心情不好一个人都没有录用就是偶然噪声。
你的模式噪声,代表立体的,全面的、你独一无二的习惯。
这个面试官为什么会更容易录用贫困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呢?很有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某段特殊经历导致的。所以说,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要和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的。如果你理解了稳定模式噪声,我觉得你也就更能够明白:没有你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没有现在的这个你了。
我是徐建航,这是我写的第192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