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学不讲久矣。鄙[bǐ]人之见,自谓于此颇有发明。而闻者往往诋以为[wéi]异,独执事倾心相信,确然不疑,其为喜慰,何啻[chì]空谷之足音!
别后时闻士夫传说,近又徐曰仁自西江还,益得备闻执事任道之勇、执德之坚,令人起跃奋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诚得弘毅如执事者二三人,自足以为天下倡。彼依阿偻[lóu]你之徒虽多,亦奚以为哉?幸甚幸甚!
比闻到郡之始,即欲以此学为教,仁者之心自然若此,仆诚甚为执事喜,然又甚为执事忧也。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而反以为尤矣。
故凡居今之时,且须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气以薰陶之,俟[sì]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为力易而收效溥[pǔ]。不然,将有捍格不胜之患,而且为君子爱人之累,不知尊意以为何如耶?
病疏已再上,尚未得报。果遂此图,舟过嘉禾,面话有日。
【背景简介】
1515年,正德十年乙亥,阳明先生四十四岁,在京师。
李道夫是阳明先生的一个朋友,因为阳明先生当时致良知的学问,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学问,所以很多人还不是很认可。但是李道夫非常认可阳明先生的学问,而且立志要去把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学问发扬光大。阳明先生知道这个消息后,就给李道夫写了这篇文章。先生认心学的弘扬不能急于求成,教导别人要随机引导,就事启发,以包容平和的心态慢慢熏陶。
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君子教民,有急于见功之心,便是欲速之为累,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