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特别讨厌被父母唠叨,没想到等到自己当了妈,竟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时常对着两岁的熊孩子“碎碎念”。
“别碰插座!”
“别去拣地上的脏东西吃!”
“别跑到我看不见的地方!”
刚开始似乎还管用,后来变得无济于事,有时只得以大发雷霆收场。我也知道,唠叨让人厌烦,可是不这样的话,又有什么办法呢?
一次,我在一本育儿书里看到下面这句话——妈妈的长期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免疫,成了“妈妈的聋子(mother-deaf)”。
天哪,怪不得我家孩子听不到我的唠叨,原来她竟然把我给屏蔽了!
“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书里说,语言是用来沟通的,但也可能变成武器。说得太多就变成了恐吓。
那么,面对一个尖叫、失控的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书中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光说,而是要立即采取行动。
比如,有个男孩喜欢拿着玩具枪到处打,妈妈说了几遍不起任何作用。那么这时候家长应该停止讲道理,采取行动——把玩具枪收走,并且告诉他“你不愿服从规则,我很遗憾,等你愿意的时候再把枪拿回去吧。”这样做一两次后,孩子自然会按规则行事。
又如,有个孩子总是把房间弄乱,妈妈每次都一边唠叨一边帮他收拾。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孩子会屏蔽掉妈妈的唠叨,无动于衷。妈妈可以让房间继续混乱。没过几天,孩子就会发现,玩具也找不到了,作业本也找不到了,上学要迟到了,又要挨老师的批评了,以此让这个孩子自己体会不收拾房间的后果。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自然后果。
没有被刀伤过,就不会对刀锋产生尊重;没有学会闪避,就会被球打倒。认识到这一点,家长就应该坦然地应对孩子种种行为。
“让他的帆,无风可吹”
家长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有两点非常关键。
一是保持情绪的平和。必须有很好的克制力,不要发火,也不要因受不了孩子哭闹而屈服,整个过程都要态度自然,跟平常一样。这种平和,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避免跟孩子产生心理对抗的诀窍,“让他的帆,无风可吹”。
二是态度坚定。言必行,行必果。不婆婆妈妈,不拖泥带水,用这样的坚定,去引导孩子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柔而坚定”。
依照上面的方法,我试着去做,效果还不错,推荐给其他辣妈,大家也都说好。
西方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
让我大彻大悟的这本育儿书叫做《孩子,挑战》,作者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这本书在欧美已经畅销了50年,也是我目前读过的育儿书里实操性最强的一本了,案例典型,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相当完美。在全书最后,还有专门的指导性方法和案例的汇总,方便查阅。
现在流行的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都在书中理论的影响之下。
全书的理论体系并不复杂,总体来看包括两个思想内核。
内核一,孩子对自己的定位,是在与父母为主导的环境的交互中形成的。认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影响重大。
内核二,是尊重。认为孩子绝非成人的附属物,传统的高压式的培育方法应当被抛弃。
美国亚马逊的一个书评说“我的公公婆婆就是用的这本书的思想来养育我的老公, 我老公是一个非常棒的人!我们也打算用这里的思想来养育我们的孩子……”可见,这确实是一本历经时间考验的好书。
豆瓣评分:9.2
此文由本人撰写,也曾发表于公众号"绘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