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初三学生而言,上半学期的学习仼务是繁重的,除了各科要学完一个学年的课程外,就语文而言,古诗文背诵对于平时不善于记忆的孩子简直是焦头烂额。
九年级上下册中考范围内必须背诵的文言文共八篇(字词意思也是需要记忆的),古诗词共11首,并且这些古诗文篇幅长,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讲解的意义在于降低背诵难度,这是老师的本意。但有的学生因为被动听讲或不具备听的能力;有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习惯性暗示自己太难背,一定背不下来;有的学生习惯了机械性地死记硬背,不肯动脑结合着理解来背诵,所以常常在背诵方面学生差异会很大。
忽然想起前天在报告厅与一位初一英语老师的对话,她说刚升入初一的学生首先要会背英语单词,对于没涉及音标的孩子而言,所谓“会背”应该是长期读背中形成的一种语感吧?或者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属于自己的方法?语文与英语,乃至历史、政治等涉及到背的方面的经验应该是相通的吧?一个善于动脑、善于总结归纳的孩子应该是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的,这些孩子往往能将繁多的知识梳理成前后关联的清晰的知识骨架,在他们的头脑中生长着一棵枝干分明的知识树。
作为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一背诵,一定是有方法可遵循的,下面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化畏难情绪为昂扬向上的背的斗志。梁启超曾在《敬业与乐业》中说过,一件事明明不能不做,却又满肚子不愿意地去做,这分明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既然课文不能不背,那我们为什么不高高兴兴去背呢?就让我们摇头晃脑旁若无人地去背,就让我们背他个热火朝天忘乎所以,背他个天昏地暗肆无忌惮又何妨?有了热情与激情,你必能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痛痛快快去背,最后你竟在不知不觉的享受中早将课文烂熟于胸了。
其次要在理解基础上找到背诵的思路。比如《岳阳楼记》三四段都是先景后情,写景的句子中先白天后晚上,再抓住其中的分号,两个自然段的背诵思路就非常清晰了。又如第5段在疏通每句句意的基础上,理解“何哉”与“然则何时而乐耶”两个问句实则分别与下面句子组成设问句,从而支撑起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醉翁亭记》第三段则需抓住“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四个句子,背诵的思路也就清晰了起来。
最后要善于联想、比较并归纳着去记忆。有比较才有辨别,我们要习惯将相同或相似的同类的或不同类的归纳在一起,分条分类系统地来识记。比如背《桃花源记》,我们要能联想起同是淘渊明所写的《归园田居》和《饮酒》,并整合延伸出陶渊明的基本信息及生平经历。背《岳阳楼记》时,要将《渔家傲》和《江上渔者》放在一起巩固背诵,这样不单增加了背诵量,而且你所认识到的陶渊明与范仲淹也会更立体起来。还比如翻译《岳阳楼记》时,应注意到“而或长烟一空”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或”意思不一样,继而再整理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和“或王命急宣”,从而“或”的四种意思就被整理了出来,避免了单一的死记硬背,再见“或”时,也有了翻译的方向。依据这样的方法,我们也可整理出“而”“之”这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从而变零散的庞多记忆为根据语境的具体判断,大大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幸得现成的鱼儿,不如掌握捕鱼的方法,世间万物都有内在规律,生活学习都有来自经验的方法总结,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一切繁琐杂乱都可变为条理有序,一切背诵的内容都可手到擒来。
孩子们,动用智慧,努力做一个高效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