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家教的时候,带了一个小女孩。她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来我住的地方学习。有一天,明显感觉她不在状态,一道题讲两三遍仍然不会做。
我问她怎么了,她突然哭了,问我:“老师,你说为什么我家里会有爸爸呢?我不喜欢我的爸爸。”
我很吃惊,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她告诉我,她的爸爸经常在外面上班,不怎么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回家来之后,不管她做什么事情,都会遭到爸爸的骂,不做家务说她懒,做家务又说她东划拉西划拉,不像个样子。说早上她出门要去上学的时候,突然翻了她的数学卷子,看到考了89分,张嘴就骂她,说她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期间还在她头上拍了两下。让她难过了一整天。听完之后,我只能抱抱她安抚她。心里却觉得很沉重,小女孩的爸爸也许是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如何去表达爱,不懂得如何亲近她。我知道我为此做不了任何改变,即便是劝说,父母们,尤其爸爸们都有一种迷之自信,觉得自己没有错。对此,我很无奈。
受家庭影响,我有一种奇怪的行为,就是不管去谁家里,首先会观察这家孩子和爸爸的亲密度以及相处方式,其次观察孩子和妈妈的。
我的爸爸就有着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思想,他觉得他的人生一定要有一个儿子,不然就会有遗憾,于是就有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等到完成自己的人生心愿后,我的爸爸就开始开心的为儿子创造财富,忙到焦头烂额,忙到顾不上回家。忙碌劳累时,一想到儿子,继续干劲十足向前冲。他忙成这样,自然是顾不上关心我们仨——他的三个孩子的生活。他没有时间陪我们来场“亲子旅游”,来增进一下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没有精力仔细指点我们的学习,只让我们的成绩说话,考好了不说什么,考不好,一顿胖揍。以至于,我们仨在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甚至成年后,见了我爸,就跟耗子见了猫一样的,躲。
现在,已经做了姥爷的爸爸,开始努力的改变着自己,对于自己的儿女,将爱表现在一言一行中,只是我们面对他,却总也没有和妈妈之间那么亲密。
可能是因为看多了这样的家庭关系,对于那种父母都会爱孩子的家庭,莫名就会觉得很欣慰。对于这种父亲不知道怎么疼爱孩子的家庭,总是很难过,苦恼于不能改变,只好努力地提醒自己的亲人,一定要好好做“爸爸”。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篇文章,说爸爸和孩子亲密度越高,孩子的理科成绩越好,最明显的表现在数学上。不得不说,我们姐弟三个,都是文科生,都是数学很差,以至于理科学不好。所以,每当接触到一个理科学的很好的女生,我就很崇拜她。这也是为什么我自然而然就特别喜欢观察每个家庭孩子和爸爸的亲密度。可能是因为我很早的时候就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我有个朋友,我们都叫她Y姐,在她儿子三岁的时候,Y姐和姐夫离了婚,Y姐独自扶养着孩子。现在孩子上初一,数学成绩差,胆小,细心,爱干净,老师评价说孩子有点“娘”,说话轻声细语的,做事太过纠结,不像个男子汉,希望家长多用心培养孩子。Y姐常用的方法是用谈心的方式试图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把数学成绩学上去,然而收效甚微。反而让孩子觉得烦,在家不愿意说话。Y姐也知道,孩子可能是因为没有亲近父亲才这样的。有时候,她甚至想重新组合一个家庭,让孩子变得乐观一些,然而,父亲这个角色,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来顶替的啊。
父亲主动亲近孩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的太重要了。父亲做为一个家庭支柱,跟妈妈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模板。父亲和孩子的谈心相对于母亲对孩子的谈心,有两种不同的效果。与父亲谈心,可能会深入谈一谈“理想与现实”这样深刻的东西,而与母亲谈心,可能会是比较细腻的一种情感体验。两种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却是缺一不可。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同事讲到她的女儿。她的女儿长相可爱,待人接物大方有礼貌。同事说:“刚生下女儿时,医生抱过来让我看,我一听是个姑娘,一下子就好失望。”我奇怪:“为什么呢?姑娘多好,贴心小棉袄。”同事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就是很喜欢男孩。”同事虽这么说,但从她平时走到哪里都想着要带着她闺女的行为来看,她对闺女的爱并没有打折扣。我有些急切地问道:“你闺女她爸爸不会也这么想吧?”同事笑着说:“那倒没有,我老公还是很喜欢他的姑娘的,知冷知热的,可疼着呢。”我点点头,居然感觉松口气,默默地说,那就好。
总觉得,爸爸和妈妈的爱,一起给孩子,才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