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出场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被动扮演了一些角色,而这些恰逢其巧的出演也就成了我们所有过的人生本态,愿不愿意你都会给它的结尾留下一个标点符号,比如感叹号,句号。远山
一直觉得,人年轻时得投奔一种哲学。
它可以不成体系,没有名字,无关学术,但它是一种关于生活的态度。
人需要自己给生活赋予意义。否则,就会患得患失,总觉得没得到的或已失去的比现在拥有的更好。
卤煮很喜欢尼采,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终将要失去它。
活着累,大多因为开始的时候不敢开始,结束的时候不敢结束。
所以我们总是羡慕那些个“活得潇潇洒洒的人”。
人觉得做自己很难,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别人的眼光。
人,总是看高了自己。
我们都带着自恋而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为自己犯了错就是世界末日,以为自己丢了脸就一辈子抬不起头。
可是,你真的没那么重要。
问问自己,你能举出身边人最不堪时刻的例子超过几个?根本不记得。
人傻就傻在,常常是自己不放过自己:某一场不堪的分手、某一次糟糕的演讲、某一次不得不低头的示弱……这些事,在旁人心里,不曾激起一丝涟漪,当时笑笑就过了。
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想,而是这些事对你意味着什么?
它们就是你自己,是那个不够美好、强大、那个你不愿意接受的自己。
但是,并非你每一个部分都严丝缝合地受控于自我期待之下,有时候,给那个蹩脚局促的自己留一点空间露出马脚,也是好的。
生活里还有一种更严重的自我丧失,叫:生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害怕被贴上“反应慢”、“软蛋”、“奇怪”、“浮躁”、“不靠谱”等各种标签。这样的人无时无刻不在逃离真实的意欲,试图活成别人眼中的“优秀”。
遇过这样一个女生,非常努力,对任何工作惟命是从,活得几乎成了一个铁人,对手下的人也犹如教导主任一般苛刻。但她每天早上来公司常常说一句非常惊悚的话:人为什么要活着?100%的原话。好几次,在高强度的工作场合里,她嚎啕大哭,情绪失控。这不由得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人的自律会变成一种痛苦的自我强迫?即便对眼前的生活毫无热爱,依旧命令自己像驴子拉磨一样闭着眼高强度执行。
内心深处的自卑。
这种人看似强悍,却非常脆弱,他们害怕不被这个社会认可,坚信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不允许自己(或身边人)半途而废开小差……
这些都没错,在这样强度下,你也许很快会在职业技巧上熟练起来,却难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因为你忽略了你的自我感受,你真正的兴趣。
它们才是人发起努力,为之奋斗的源源动力。
再者,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靠机械的推进就可以的,而是要靠“人味”。人味,是你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对方是谁,基于兴趣和共同点的创造性沟通。
缺少自我认识,以及推己及人这一环,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是表面的。人和人之间要沟通深入,得基于内容。而优质的内容,有一个前提:说话者是有灵魂和立场的。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搭建关系的前提是,先成为你自己。
不要害怕错过那些别人口中的“幸福”。
人,尤其中国人,总害怕错过一些自己没有得到,而别人已经得到的东西,有时他们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想要得到它。
过度未雨绸缪,却从未享受当下;过度完成任务,却从未完成自我认识。
我们会发现,如此意识下,人变得异常脆弱。这种脆弱体现在,你总是能轻易被威胁到。
“你看那XXX,当初就跟你一样,现在这么惨。”
“你要是再不XXX,就来不及啦!”
“我以过来的身份告诉你,XXXX”
威胁之所以能深刺你心,因为它看准了两个点:时间和得失心。
在结果至上的生存环境里,每个人都害怕“耽误”,格外听命于经验主义。
“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终将要失去它。”
这句话意义就在于此——时间,不是用来盛放和传递经验的盘子,它是用来体验的,体验的本质在于未知,未知才带来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
另一方面,容易被经验论威胁到的人,往往自身的生命意志不够强大。
我们会发现,生活里有些人稍微被软磨硬泡一下就松动了,而有些人无论外界怎么掰,总能坚持到底,为自身行为找到符合他自己目的的合理性。
注意,是符合他自己目的的合理性。
这就是生命意志:人找到自己存活于世的意义,在这种意义的统摄下,其言行举止都会带有一定的自我目的。
纵观古今历史的伟大人物,无不如此。他们很难被外界说服打垮,哪怕迂回前行,依旧要抵达目的。
经验,是因成功了才具有说服力。只要你能成功论证自己活法,你也可以成为经验。
所以,无需对经验诚惶诚恐,也无需害怕错过什么,只要想明白,对你而言,怎样活叫做“耽误”,怎样活才算“不耽误”。
那些非常明确自己生命里要实现什么的人,很稳,不慌。
所以做自己生命的首席执行官。
作者 | 苌远山,1989年双子O型,简书第940125短文编辑,热爱生活,奉献生活里的点滴,让灵魂不再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