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一生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读书,它让我积累了广泛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内涵,也带动了我的家庭里的知识氛围。
我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几乎同学家里的书,不分科目的都集中到我的书包里,那个时候很多人不喜欢读书,却都爱听我讲书里的故事,也都乐此不疲的,源源不断的给我提供书籍,读完以后,讲给他们听。
后来上了班,在单位评了职称,有了书报费,我把它全部都专款专用订了杂志月刊《读者文摘》,《现代家庭》和《启蒙》等等,各取所需。特别有意思的是,我用剩余的钱在书店买了很多书籍,舒婷,席慕蓉的,还有汪国真的朦胧诗。
我很喜欢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首朦胧诗让我来回读了好几遍,别提多兴奋了。我看完竟有点颠覆世界观的感觉,我也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喜爱上朦胧诗的。
我不太喜欢和人谈论文学,因为很多有学问的人自视清高,却不懂文学。有些人看着很高的学历,但无论相处还是交谈,都觉得很没意思。他们只懂他的专业,可他们的专业又怎么可以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我的家里就成了谈古论今的书场。
读的书多了,这本身就了解很多的事。我以前攒了很多的书,虽然很多读过以后都束之高阁,已经忘了具体情节,可是我还是记得内容梗概,什么时候想看了,伸手就得,找到适合当时心情的书书籍,翻阅一下。
有时候女儿回来了,在一起聊天,我说题目梗概,女儿说内容,一起探讨书的含义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见解。真的受益匪浅。
早年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我觉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明白了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人一定要知识面宽广,掌握的知识多了,无论遇到什么事,很快就能将它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
我一直对知识保持着好奇心,尽可能地多了解各种知识,我不会去专注于某个知识的全部,而是用简洁的阅读了解其中的内涵。
我经常教育我的女儿,不要做一个专才,要做一个杂家。因为专注于一种知识本身,只能得到一个结果,就会使人思维偏执,假如我们对很多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形成了习惯。读书就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很多作品会带给你很震憾的东西,这是比快乐更高一个层次的内容,快乐要和别人分享,这样你才会进步,超越别人,更上一层。
读书是一种感觉、知觉和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读书在人生里是有缺憾的,而且还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读书的行动力很重要,想到就马上去做,在你还有记忆的时候,读几本闲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