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
1第一百六十四课 如今,我已与生命之源合一了
https://mp.weixin.qq.com/s/9SHH1gaP2bdYVlA9-feVCA
a 真正的生命是灵性的生命而并不是肉体的生命。
宽恕一定是当下,一定是现在这个时刻的宽恕,才是真正的宽恕。只有当下你是否活出宽恕、当下是否以圣灵的眼光来看眼前这个世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只有当下此刻是唯一存在的时间。
你真的提升到圣灵的眼光的时候,第一,你会发现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好像在下降;再来,你对这个世界的执着就会大大的减少。
宽恕就是:我们愿意让圣灵带我们去听、去看;我们愿意转换眼光,让祂帮忙我们重新去审视,以完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同样一件事情。
有一种亘古常存的平安,一直存于你的心中,从未失落过。(即使在你最疯狂、最恐惧的时刻,那个平安一直都在,只看你愿不愿意当下得享那个平安,看你愿不愿意真心地讲出那句话:「我要的是上主的平安」。)
b放下小我的判断,让圣灵的判断来接手。圣灵是不定罪的,只要你有任何定罪的念头、分别心、二元对立的念头与评断出现的时候,都是属于小我的。
当你不再去执着跟当真这些东西的时候,基督就自动地现身了。因为你的心灵里面都被小我充斥了,所以灵性之光无法出现。
只要你的内在还窝藏有那些恐惧的念头的时候,其实你就是在诅咒。「我们转换了圣灵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我们就已经祝福了这个世界」
忆起实相,圆满无缺,纯洁无罪。忆起一体自性。就是在宽恕,就是在获得平安,就是在祝福。
2 所谓开悟,就是当你生起一个烦恼或不舒服的念头时,你看到了它,不相信它,转身离开了它,没有住在那个妄念和烦恼中,回到了原来平静的状态,你在那一念中开悟。
你不用寻找真实,因为真实一直都在。你只需要质疑那些造成痛苦的观念和想法。当你不再相信它们,你回到了真实。
六祖大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开悟只是针对妄念和烦恼而言。你什么时候生起妄念和烦恼,你才需要开悟。
开悟是临时的,是当下的,是实用的,是人人都有的,它是一种本性的能力。它只是相对于烦恼生起而言。它出离头脑,不住于想法。想法和知解是开悟的唯一障碍。
不是在所有的事和所有的念头中都需要开悟,而是在每一个需要解脱的念头中才需要开悟。
当你被念头所骗,陷入它对平静的破坏而身心遭受痛苦时,你需要开悟,需要觉察,需要转念。当你没有那样的念头生起,你不需要觉悟。因为你一直都在觉中,却浑然不觉,不需生觉想。刻意去开悟,把开悟当标准,就是妄想。
掌握离念和不住的功夫吧,那才是开悟的关键。真实是,你从来就没有不开悟的时候,即使你掉进烦恼里,那烦恼仍不是真的,开悟会把你带回本来的真实中。
3 【对话Shiiva】之123摘抄
a形式,与内涵,没有任何绑定关系。
每个人都有两种渴望——去爱与被爱。
不攻击的意思是——看到,了解,不评判。
b人们停留在一段关系中,是因为“对方有自己想要的”,而“自己也恰好有对方想要的”。这就是交换。不要给交换扣一个“低级”的帽子,你也不要用“爱不爱来定罪”。
在较低层次上,每个人都在给到对方想要的,并且从对方那里换取自己想要的。区别是有些人交换的条件说在明处,有些人却把它藏在暗处。你经常付出时抱持着求回报的心理(这不是错,更不是罪),但却因为想要保住自己的“清白感”而不说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对方可能不知道你在付出,也不知道你有所期待,更不知道你期待什么。如此,ta又怎么可能以你想要的形式来回馈你?然后你就开始扮演被辜负者,觉得遇到了一群不懂感激的白眼狼。
在较高层次,每个人都在寻找爱,也就是“圆满的自己”。关系,从交换开始,以“圆满”结束(成就)。每一段关系,都是不断“收回”自己、和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机会。
事实上,当你分享给对方时,你不会被剥削,反而会将它“壮大”。
c理念,不是靠说来分享;而是靠活出来,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眼光。
真正的忠诚,是对自己本来真相的体悟和承担。与他人、形式没半点关系。
就是“无论你怎样,不影响我爱你”,同时“无论我如何,都不影响我爱自己”。
放下评判,“我能允许自己,也能不给你定罪”。放下必须怎样的执念。
3 不管你人生中面临多少烦恼,千万不要被烦恼的形式给骗了。
谁会骗你?还是那个梦的声音在骗你,那个小沃的声音在骗你,那个判断系统在骗你。
4 宇宙总是「反应你的想法,让你看到信念所产生的后果」。
你越是执着于什么,你给宇宙传递的信号就是越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