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悉达多》中所讲,语言只要说出来,就一定代表一个片面的观点,因此,以下内容只是今日笔记及思考过程的体现。
【观点】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1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通常要传授的内容比我们在有限时间里能够讲授的内容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指导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这种方法鼓励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设计特定的单元和课程前,先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逆向设计是有目的的任务分析:给定一个值得完成的任务,我们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最佳装备?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使用地图全拍一个智慧之旅:给定一个目的地,最快且最有价值的路线是什么?或者如之前所提到的,我们还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指导计划:学习者需要掌握什么才能有效地执行任务?在教育领域中,那些可以被看作是实际证据,来证明学生已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并作好了运用理解、知识和技能来独立完成任务的准备?怎样设计学习才能使学习者通过应用和反馈来发展能力?
逆向设计要求我们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
【思考阶段1】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这一部分要求突出单元目标,首先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2022)》。在浏览关于“阅读有一定的速度”相关内容时,我找到了两条针对第三学段相关的内容标准。【P12】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将这些标准作为起点,我需要确定我想要学生从本单元中学到什么。具体来说,本单元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结果?关键的预期结果是什么?如果将本单元语文要素直接提炼成为大概念,即“学习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等方法,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那么重点就是“方法策略”,依旧是知识与技能层面,评估方式可以是测试(阅读一篇文章的速度,或是考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哪些)。但是,学习本单元的目的真的仅仅是在于此吗?仅仅在于提高速度吗?显然不是。如果链接生活,追问生活价值,现实价值,那么“运用一定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质量”是否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呢?学生是否在学习过后真正“理解”使用这些方法之后给自己的阅读体验带来的变化呢?
要知道,学生在学完本单元后,最直接的感受可能只是,学习了方法后提高了阅读速度,读书速度快了,在一定时间内读的书更多了,或者是考试时,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文了。事实上,这一单元的阅读策略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是无法迁移的,嗯,我指的是高通路迁移,不是给一篇文章文章,阅读速度达标即可。举个例子,我看过一些同声翻译视频,尽管我没有从事这项工作,但我知道,许多同声翻译工作者在将某种语言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时,在有限时间内,必须快速提取关键信息记录,然后根据记录的关键信息直接进行翻译,这相当难,我们都知道。那么这其中是不是有“及时概括语句意思,提高阅读速度”的迁移呢,尽管并非纸质阅读。
当我们的目的最终是指向提升阅读品质,其实在这过程中,阅读的速度也会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但我预期的结果却不止于此,当然,预期结果使我要更加深入思考,选择怎样的评估证据来确定预期结果得以实现,这将是更难的问题,而这些都必须在设计活动之前想清楚。
好的,再给我几天时间,不断梳理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