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常常收到知乎和微信问一问上面的一些提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以前我也不知道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读历史我们改变不了过去,读哲学我们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我开始走一条长期主义之路,认认真真读书深切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加入共读,读到直击心灵的书籍有时候真的叫人废寝忘食。终于理解了陶渊明的好读书的乐趣所在。
同时,读书也是一个人可以拥有的少数可以自己掌控的时间,会启发人的思考。自2016年,国内短视频兴起,我从不刷短视频,躲过了抖音,但是没躲过小红书和B站中视频。沉迷过一段时间,看下来只是不思考式的点击,看完毫无收获。如果只当做检索应用,还是挺有实用价值的。但也同样失去了趣味,那绝非应用开发商愿意看到的。
可是我愈来愈明白,我们人,不能一味地进入大数据结合人性弱点设置好的舒适区,要反其道而行,有时候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问问自己天下之间是否有免费的午餐。
要善用工具,不要反被工具操控你原本的意愿。
独自一个人时,休息时间是从发呆中过去的,读书时间是从翻页中度过去的。换言之,休息的时候我大多在放空自己,惟有读书的时候是聚精会神了。
不过适当放空自己也是挺好的。让自己去交友,去接触大自然,总而言之,不要一味地沉迷于虚幻的互联网。
若你现在问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读完62本书之后,我暂时得出这么一个朴素的道理:读书不要赋予深刻意义,就是最大的意义。千万别“走火入魔”,尽信书不如无书。
01
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读《追风筝的人》,除了看到直击心灵深处的那些人类的情感之外,还窥见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伤害具象化:战争可以让好人变坏、坏人依然在作恶;可以让大学教授沦落为乞丐、让普通人的性命如草芥。
我才知道生在中国,处在一个和平年代是多么值得幸运,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用足足6623页打开了我通往历史的桥梁,我走了很漫长的一段路,推开那一扇门,这才看到历史是由战争、杀戮构成。
也让我明白了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排除虚构可能失真的一部分)忽略不计。顿悟历史就是历史规律和经验,读历史就像极了打开通往“过去”的一扇门,而本就存在的文字记录透过书籍文字、就这样经过时间被一代代人阅读。
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至少我们国家不再落后,普通百姓也不再饱受战争摧残。
而最后一章,即第6664页开始,作者当年明月话锋一转,用终章徐弘祖,即,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故事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的中心思想,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这些都抵不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生。
02
去感受真实生活
读陈年喜《微尘》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是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他也懂生活。作者原本的职业是旷工,他有很多经历其实很值得阅读,读着读着会让人恍然,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的工作,其实在没有接触一个工作之前确实我们知道的也只是那些大众喜闻乐见的职业,但是通过书籍也可以了解到各行各业的人所做的工作。
了解苦难,就是了解世界的运行,不想知道一个名流的吃喝拉撒,这些作品看了贴近普通人生活较为真实的一面。
他还说:文学不死,让所有人在命运里相遇。读这样的句子会让我灵魂为之一振,这些都是能给人带来巨大能量的精神粮食。足以焕发一个人身上的无限生机。
读《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在写最真实的生活感受,不是埋怨生活,而是陈述经历,初出茅庐的人们都会对自己即将踏入的成人世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探索心理。
他除了在北京送快递之外,第一份工作是酒店服务生,也在便利店打过工;在上海自行车行谋生,后来在服装店做营业员、加油站营业员、送快餐、雪糕批发部送货……还在物流公司做过理货员,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经历的多了,作者一度比刚毕业的时候更怯于跟人打交道。
他这种感受,我深有同感,我猜测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潜移默化带给我们的,但是走到社会之后,却发现很多在学生时代的思维逻辑并不适用于成人世界……
晚熟或者太过单纯的人,光要去适应这个社会就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如果所谓的成长是遵循成人世界的规则,某种程度上人就是在被社会教育——欺骗——驯服。
打工就是会让人怀疑人生,但是初出社会容易对一切产生新鲜感,经过时间的跨度,一年年下来,林林总总、桩桩件件,直叫人怀疑人生。
其实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一个阶段,那就是从学生转变成人,要经历涉世未深、完全察觉不到人情世故的初级阶段。
庆幸的是,总有一些人在义无反顾地做自己,即便有一日遵循成人世界所有的规则制度,但是依然保持自己的纯真。
今时今日,我说这句话并不是说这个事情很容易!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甚至不是说做到这个事情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真实存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会让我觉得没有那么孤独。
直到第十一份工,他终于开始“觉醒”,在这之前底层谋生遭遇过不公,也尝尽了冷暖辛酸,他尝试跟不谋而合的同学一起合伙创业,在商场租店面开服装店,即“给自己打工”。
他经历过接近成功的阶段,最终还是跟人合伙做生意以失败告终。
到了北京,从事快递行业。在北京做过两家快递公司,一家是知名快递公司,另外一家后面也被前者收购。
他每一份工作的时间其实都不算太长,很多选择确实跟他的性格息息相关,这一点在文中也表达出来了,我看到第一章的时候,或者说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推荐语“怀有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就不由地想到了性格确实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整本书读下来,我能够感同身受的地方太多了,可能我跟作者处境不太一样,但是实际上我们内心心路历程却是相似的。这个社会遍布着丛林法则,只是有些比较隐蔽,经历过底层的人,越是能够看到丛林法则。
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略得当,尤其是在北京从事快递行业事无巨细写了工作细节以及自己的感受,他是天生的写作者,字里行间能够深切感受到他的善良,他拥有珍贵的品格,也有每一个普通人的情绪起伏,这些让我一再感叹:写作是救赎。
他被更多的人读到,而若是一个普通人送快递可能很多辛酸和感受都会淹没在时间里,写作者真的是世间的观察者。
03
命运可以被打破
读《了凡四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一切过往,皆为序曲,当下就是一个新生状态,做人不应该拘泥于过去,更应该展望当下,袁了凡先生对自己儿子现身说法的教育之书,值得我们在对人生感觉困顿之际一遍又一遍翻阅。
在这本书里,袁了凡先生以自己毕生所学告诉了我们,命运从来不是不可以打破的,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走向。
读《富兰克林自传》看富兰克林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变成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成为无数人奋斗的楷模,他后来不仅仅坐拥财富,还研究多个领域,在每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绩,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富兰克林对一切都充满了探索欲,值得任何一个有梦想却感到迷茫的人去学习的精神偶像。
《长安的荔枝》开篇以李善德的视觉展开的故事,让人忍不住跟随他的目光进入故事里,在四十二岁这一年,他贷款在京郊买了个宅子,在长安为官十八年,终于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一个家。
在一次聚餐的活动当中,他的领导对他格外殷勤,在喝得醉醺醺的情况之下,将一桩“美差”交代给了他。文书上的意思是排遣一名荔枝使,去岭南采购十斤蜜饯荔枝。
作为一个小官突然得到领导如此器重,他不甚惶恐,甚至一度面色通红,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了。
李善德凭借自己的官场见闻以及经验,下意识地认定了这份肥差油水大,他在心里盘算了一番,这甚至能让自己提前一次性还清房贷。
回家酒醒之后才看清楚那封文书上写的是新鲜荔枝,这就意味着他需要截止日期之前送到长安。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坑了。整个人失魂落魄,几乎已经看到前方都是死路。
其实越是琐碎的小事,反而越是需要付出心力,上位者只在乎结果,而底层人民却在过程当中殚精竭虑,疲于奔命,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李善德历尽艰难结合理论书以及实践找到了保存荔枝的方式,也想到了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方案——连枝一起运送。
与此同时,李善德想出了方案,在试验阶段就已经明显威胁到了当地官员的切身利益,他回长安的路上受到了阻扰,险些丧命,但因为李善德过去的一个善举得以逃脱命运的捉弄。然而,这也是以他人性命换来的平安无事,他得以死里逃生回了长安。
李善德通过了杨国忠献上了自己将岭南新鲜荔枝送到长安的最终方案,娓娓道来运送新鲜荔枝的现状与困难。
用这个方案十一日的时间可以将岭南的新鲜荔枝送至长安。他的一番说辞赢得了杨国忠的授权全权处理此事。
因此,李善德也省去了繁琐的流程。人生就像是一场巨大的赌局,有时候一个老实人误入规矩森严的地方,除了遵循规则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出路呢?借由这本书,表达人世间种种艰难与不公。
《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告诉我,当一个人一时半会儿无法跳脱出一个环境的时候,不要去埋怨环境,要学会绝处逢生,“希望”这种东西它不会凭空出现,除非你用力证明你行,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04
世界某些角落里充斥着苦难
除了一些外因之外,撬动我读书的一种内在力量是我去年8月左右,一个偶然间在微信读书上读一本书《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
可以说我当时看的过程当中十分震惊。这本书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因为书写者不应该只去着笔于历史重大人物,也应该把目光聚焦在弱势群体上面,从古至今,“她们”都是真正没有发声渠道的群体,是个人。
过去女人的婚姻太多有无可奈何之处,有时候甚至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之下,被动成为了别人的妻子,然后生儿育女过一种非常痛苦的生活,无一例外,她们甚至连痛苦都不知道该怎么向来访者表述。当然也有人过得相对好一些,不过是属于少数不幸中的万幸。
深深地觉得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幸存者”,这个世界有太多苦难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当中“无名的人”身边。
作为国内第一部被拐卖、拐骗妇女口述访谈实录,这本书较全面、深入地呈现了拐卖人口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进一步了解国内跨地区被拐卖拐骗人口,深化相关研究,推进“反拐”行动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基础性资料。
一些被拐卖、拐骗的女人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她们多数没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更趋向于麻木。这本书里的悲剧非常隐晦。带着欺骗性质的婚姻带给女人的是什么,压制和剥削,以及她们身上无形的镣铐和锁链。
这是一本可能没有那么渲染情绪的纪实访谈。因此,无法在当今自媒体平台上成为爆款内容,人们对苦难本来就是退避三舍的,但是,这些人应该被铭记,否则,认命的人太多就会变向成为那些走法律漏洞、不法分子犯罪的温床。
这本书已经在尽可能的客观也不是那种会让人产生浓厚兴趣的读物,正是因为那份真实,只要你用心读了,难免会产生悲悯之情,整本书读下来还是会让人窥见世界。
很多年前柴静带着她的《看见》一书映入大众的视野,让我坚信绝大部分大众都是愿意和渴望看到真相的。
05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籍
我开始明白,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其意义所在,读人如读书,阅读亦阅己。2023年我有写下很多封信,但从不寄出,绝口不提。写得文章愈多,认为词语与词语组成的话语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抵人心最深处,然而它还有一种乔饰的作用。怕是不够真诚,又怕有所夸大。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太多。
不寄出,对我而言或许是对收信者最大的尊重。
2024年已到,好好过好每一天。
可我忍不住想要将去年一月写下那封信件的片段呈上,不为别的。只想告诉我所在乎的人,我盼着你好,你若站在高处,我发自内心祝福;你若有一天陷入低谷,你还有我。
信件片段如下:
如果有一天,你短暂地跌入人生谷底。请不要气馁,因为你要相信自己可以重新站起来。如果有一天你回头发现遗憾始终存在,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也常怀遗憾。但是若有一天你站在顶峰,请一定要一面骄傲、一面平常心看待,因为那是我最欣赏的品德。但是你,也不一定要站在高处,可以选择一种平凡的生活,并且保持热爱生活的心态,也很好。
同龄人前前后后开始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可我还是觉得大家的时区各有差异,但是对于幸福的追求都殊途同归。
人人都有客套的一面,世故的、捉弄人的一面,我也不例外,依旧接纳所有人的不同,但常常固执地坚持己见,从间或刻意融入热闹到如今于热闹喧嚣里独善其身,我也在成长与抉择。
从小到大,常常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反过头来想想,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或许你也从来未曾想尝试着理解他人,这本就是无解的,得到这样的答案足矣。
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乐观地面对着生活,即便生活从来都会给人设置层层障碍。
如果有时间,有空闲,怀着一份期待的心情,我多想带你去划我家湖边的小船,带你看我长大的地方。告诉你,我的童年,跟你描述家门口夜来香、五角星花绽放的夏天,还有我的心事重重,那些不值一提的很小的事情,我都想告诉你。
当你也很想知道,如果是这样的前提,对我而言就是见面的意义所在。
以上。
写过很多文章,走过很长一段路。有时候表达的内容太多,忘了最初不过只想告诉一个人那些絮絮叨叨的话语。小时候渴望看到世界更广阔的一面,回过头来却发现自己反而会为稀松平常的事物动容。也许我只是一个迷途的孩子。而活得非常天真的人,除了一部分被环境保护,也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结果。
过往躲在壳子里,总觉得不必交谈的时刻是自由的,至于如何关心别人是我至今仍然需要学习的,不知道是否人要融入世故才能从善如流付诸关心。这也是我当下的课题。
关心的话甚至没办法在心里打腹稿,都只道天凉好个秋。
06
人们惯常会赋予一切事物以意义
很多时刻,赋予事物意义会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翻开承载回忆的第一篇相对正式的被认真收藏的小说,那时初二时期学校运动会,我和同学们作为观众坐在广场阶梯上参与运动会,默默拿了纸和笔写小说,给身边同学传阅。笔记本上右上角日期一栏清晰的字迹一下子把我带回了运动会的场景里,也唤起了最开始的创作动机。从2010年到2024年,这十三年的光阴,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我们从当下回首过去,难免会觉得日子匆匆。实际上,每个人都真真切切从一天天走过来。时间待人公平公正。通过跟姐姐女儿相处,透过她,我确凿知道,从一个字都不认识,经过一日日学习识字,懂得用字,是一个人成长必经过程。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很重要。而我们都是从这样的小孩变成后来的大人。
当我用一双疲惫的目光去看待周遭的仪式感,从开始已经看到结束,这样特别容易陷入虚无当中。
人有时候适当迟钝一些反而会消解掉那一部分虚无感。恍惚之间,我有一种强烈的认知,当我们赋予事物以意义,其实也会藏起满身的疲惫。
大多数疲惫是为何,明明看似什么都没做,却又无比劳累。体力劳动伤筋动骨可以理解,但是职场上与人打交道何尝不叫人精神上“伤筋动骨”呢?
一个人哪怕表现得多么八面玲珑,恐怕也只是在以高情商处世,现代人,大多都有各自精神疲惫之处。谁都不是表面上那般光鲜亮丽,美丽和体面背后默默下的苦功,却又仿佛不值一提。
我们每个人习惯赋予事物以意义,或许它不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我们大多仰仗这样的“仪式感”来慰藉大多数孤寂或者无意义的时刻。
如此这般,赋予事物以意义,何尝不可呢?
就像读书,我虽不主张赋予太大的意义,但同时,又可以理解赋予他们以意义之人,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事情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在一个目标上设定一个重大意义,会比单纯地坚持更见效果。
2024年,让我们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