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去一个初三毕业的学生家访。
我刚进门,孩子有点惊讶又有点紧张,向我笑着,妈妈在她旁边,也满脸笑容的走过来向我问好。妈妈的年纪大约45岁上下,一阵寒暄之后,我随她们母女俩来到了会客室。
妈妈说话的口音和我相仿,我便问妈妈,老家是哪里的?
她说,河南周口。
我说,我是河南驻马店(两地距离很近)。
我本心里一阵窃喜,可以就着老乡的话题聊下去,但她的妈妈对我说的地理位置没有丝毫的诧异,也没有丝毫想跟我诉说老乡情愫的意思,好一阵尴尬。
我转而问孩子,暑假有什么打算?
妈妈说,等孩子爸爸从安徽学习回来,打算把孩子送到老家先适应一个月,如果能适应内地的气候和环境,那就上内高;如果适应不了,就在新疆上高中。
妈妈又说,她接触的人非常多,河南、四川、甘肃等等各种单位的。对于孩子的前程一点都不担心,再加上孩子还小,高中阶段还是在自己的身边比较好。到哪里上高中,钱不是问题,花多少钱无所谓,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好。
孩子坐在旁边,笑着,很甜,又有点腼腆。妈妈一脸的宠溺说,这一辈子的目标就是让她家三个孩子都能上大学,老大在中南大学上大二,任务已经完成。老三才上五年级,还早。老二也不差,这辈子就值了。
2
家访完,就接到另一个孩子的电话。
这个孩子的家在阿瓦提县(阿克苏地区周边的县城),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毕业那天,我在校门口送他,是他的爸爸来接他的。爸爸的年龄也就40岁左右,泛白的嘴唇,蜡黄的脸,那是坐了一晚上的班车的疲惫,一瘸一拐的腿,表明了他最近过得很糟糕。一见面他就握住了我的手,用仅会的几句汉语向我询问孩子的情况。对于孩子的疼爱,满满的溢出了这位父亲的眼眶。
孩子打电话过来是问我,成绩什么时间下来,一定要第一个通知他。我答应了他,并问他在家干什么,他说收完麦子刚回来。
我心里一阵酸。
3
幸福没有衡量的标准。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成长环境的不同,起点的不同。都是成长,有的人一步登天,而有的人难于上青天。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使命,对一个家族而言,总有一代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泥土中而来,在受过一定的教育或者把握机会后,不断地奋斗才能在城市立足,发展,下一代也会受益很多。一旦晚了一代,下一代又要接过这个交接棒, 为之奋斗努力。 并不是城市有多好,对于底层的人而言,脱离自己的阶层是活着的一口气。
好在知识面前不分尊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上帝友好地向我们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与有些人相比,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奋斗吧,为了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