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化学与社会.跨学课实践
化学是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基石,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很多人认为化学意味着有毒有害和污染,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价值,学会用化学的角度考虑和反思社会生活问题,从化学的物质和反应角度来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化学与社会.化学课实践学习主题承担着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社会价值,认识化学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22版课标对本主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以下课程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对资源利用和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能通过实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关系形成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2.能从跨学科角度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开放性问题,体会系统思维的意义;能对不同观点和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能从化学视角对常见的生活现象、简单的跨学科问题进行探讨,能运用简单的技术与工程的方法,初步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能与与同学合作分享,倾听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赞赏化学,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安全意识和合理选用化学品的观念,提高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意识;初步形成节能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环系,遵循化学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及法律法规,能积极参加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并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绿色发展观,具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化学的志向和责任担当。
本学习主题的学业要要求有:1.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能源和资源,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及其应用;能列举说明化学在保护环境、维护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具有安全用药的意识。2.能从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视角分析和讨论资源综合利用,材料选取与使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问题。3.在跨学科时间活动中,能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及跨学科知识秉承可持续发展观,设计评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制作项目作品,并进行改进和优化,体现创新意识。4.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具有恪守科学伦理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勇于批判、质疑、自觉反思,能克服困难,敢于面对陌生的不确定性的挑战;能积极参加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并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初步形成节能低碳、保护环环境的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主题提出了10项跨学科实践活动,建议在教学中与前面各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及学生B做的实验教学进行整合,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强调通过项目是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建构学科与跨学科培养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承可持续发展观,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变化的视角,应用元素观变化观等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题;系统规划和实施,制作项目产品,体验“做中学”。在完成系列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遵守科学伦理和法律法规,认识到合作、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以理性、积极的态度和系统、创新的思维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该主题的能力表现评价指标体系:学习理解层次包括辨识记忆、概括关联、说明论证;应用实践层次包括分析解释、推论预测、简单设计;迁移创新层次包括复杂推理、系统探究、创新思维。
呈现了一个典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案例,探究地球上的生命之源——水的秘密。设计了认识地球上的水—探秘生命中的水—获得生活中的水—关注点点滴滴,珍惜节约水资源几个项目化教学活动。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思考,探究,交流反思,汇报,总结等问题解决的过程。
第八章 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中收获如下:
尽可不要在课程理念中就明确了要“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体现了对素养导向教学的重要程度。提出要“聚焦学科育人方式转变,深化化学教学改革。基于大概概念的建构,整体设计和合理实施单元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倡导“作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项目式学习,重视跨学科实践活动。并针对每个学习主题的特点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目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建议、情景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
可是实际教学中,教师习惯以知识点和课时为单位规划和设计教学,教师的事业和思考被局限,在课室内很难整体的考虑,学科观念,学科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素养发展紧急以及支持这些素养发展的关键教学节点。因此,以单元为整体考虑教学目标规划课程结构就非常重要,这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重要一环。
例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师通常能梳理出知识结构,但知识结构不等于大概念。大概念不是知识的叠加,也不是知识结构,而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挖掘出具有科学观念和思维办法属性的内容,需要教师从学科时进行概括和演绎。而教师经常是每节课建构知识结构图,这样就难以触及学科本质。
图2知识结构更好地能够体现变化观和微粒观。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定位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的教学功能,及形成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后,能够在认识物质的性质、分类以及研究物质的变化。这样就能让分子、原子、元素等核心概念变成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分类、变化的工具,发挥了这些概念的功能,也让学生体会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关系。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初步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认识物质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关”的要求。
(二)创设和使用贯穿性的真实情境于大任务
创设和使用真实情境及时2022版新课标的要求,又是高水平单元整体设计的内在诉求。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不仅需要真实情境,而且尤其需要能够覆盖和贯穿整个单元的大任务。基于学科知识培养核心素养,继续要把握大概念,由内向外的激活,又需要创始真实情境,由外向内的牵引。在创设和使用贯穿的真实情境与大任务时,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寻找素材,确保问题的真实性,寻找真实完整有意义的问题及相关素材,必要时要跟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细节和进行补充。
2.选择和处理素材时,应聚焦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学科观念,学科方法和关键能力等对素材进行适当的删减、压缩和重组,突出真实情境的育人价值。
3.使用素材设计课程时,应注意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出发,先尝试分析解决对应的真实问题,结合自身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将素材拆分为若干,有合理逻辑的子问题,以此建构组织课程内容。
4.课堂实施中使用素材时,应关注真实问题的拆解过程,指导学生拆解和使用情境中的信息,充分发挥情境的线索证据和评估功能。
实践中经常出现穿靴戴帽似的用法,只在开头和结尾处使用,并且与课程内容关联不紧密。课程内容只是关于情景的,而不是实质性利用素材或解决真实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情境的线索功能,促进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证据功能和评估功能。
(三)设计和实施具有认识发展功能的进阶性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素养需要在学习活动中经过体验、实践、反思,概括、交流、认同等一系列过程而形成。在设计和实施具有认识发展功能的进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1.学习活动有逻辑;2.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化;3.注重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参与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发现创设利用冲突,激发思考与争论;4.重视师生思维的外显,记录和外显师生思维,聚焦分歧,点评指导。5.对教育意义显著的活动,注重给学生深度体验的机会,强调角色带入和换位思考,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价值立场和体验社会责任教师应结合有说服力的实力和数据事实进行价值引领,避免空洞说教和不切实际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