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世明诗选》读后记 文/齐凤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世明诗选》读后记

文/齐凤艳

故乡,一回顾,先映入眼帘的永远是母亲的笑容,父亲的白发;故乡,一说起,心中就波澜起伏,耳畔千帆过往争渡;故乡,一提笔,昔岁故人就跃然目前,我纵有词语万千,是否可以将情思全部铺展?以上几句是我读《王世明诗选》时生发的共情与协鸣,它们来自于这部诗集情思的感召,也来自于其文字渲染。我想,一部诗集能够在读者心中引起强大的共鸣,它就是出色的。

王世明的这部诗集感动我的原因之一是,诗人写尽了一个人思乡的满腔情绪,尤其是我和他同是辽宁人,我感到我对那片黑土地的眷恋全部被抒发出来。此生,结识一位如此书写乡愁的诗人,千顷麦浪,万里原野都有所安放;游子的情肠百结,都找到了打开的模式。

乡愁是一种深切思念家乡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古今中外,每一位诗人都深情书写过自己的故乡。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在《回家》 中写到:“我们只看一次世界,在童年/其余都是回忆”。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切的写作都是朝向故乡的一次心灵旅行和精神扎根。那么,当一个人,他的故乡有一座山,叫望儿山,他的一颗心对故乡的牵挂是不是更强烈?

(一)

王世明是辽宁营口人,他的故乡有一座山叫望儿山。望儿山,当饱含人伦挚爱的词汇被赋予一座山,一方面,土壤的孕育之德和大地母亲的象征之意高拔而起,另一方面,母爱的情态更加坚实厚重,雪雨风霜不移,从而故土与亲情有了最密切的结合体。为此,我是羡慕王世明的,我甚至忖度,王世明写了这么多首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与故乡有一座名为“望儿”的山不无关系。这一厢,故土亲人的挂记就在那里,那一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羁旅在外的人如云朵一样踪迹漂浮不定,但是他们对昔日亲人朋友的情感就像太阳落山时对大地依依不舍一样,眷恋热爱。

我看到,望儿山在王世明心中的地位与它在王世明诗歌中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他的两部诗集都以望儿山为主题开篇。并且,前几日的交谈中我知道王世明早在1992年就在家乡《营口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南望故乡》的精短散文,它就是以望儿山的故事为依托的一次乡情与亲情的热忱抒发。

望儿山,一座有故事的山。而哪一位母亲,哪一个游子,不是有故事的呢?王世明在《南望故乡》中提到,《中国名胜大词典》关于望儿山的描述只有“几行短短的文字”,这与诗歌在语言凝练性方面的特征是相通的。所以写诗读诗,写出和领悟到言外之情思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望儿山蕴含着一个传说一样,诗歌越凝练越饱含深情。我看到王世明的每一首诗虽大都是几行短短的文字,却是他人生的记录,是写给岁月的诗笺。他的诗《写给岁月的诗笺》是这样开头的:

为了梦想我昼夜奔忙

用凝重的画笔,书写我

日渐强壮的翅膀

累了,就倚在温暖的记忆里

数着走过的时光

让心儿做短暂的休养

诗是记载、记忆、回望和小憩,也是修整身心,王世明总是在故乡与亲情中找到自己的写作根据地。格林说,作家的经验在他前二十年的生活中已经完成,他剩下的年月不过是观察而已(这与前面提到的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句互为印证)。而望儿山无疑是王世明朝向这个根据地一次次精神扎根的制高点,它是诗人心中最高的山。

世上最高的山

世上最高的山

是故乡的望儿山

她海拔不过百米

却令我们

终生仰望

这里望儿山因为它的象征意义而超拔,升华它的是故土在诗人心中的地位。这里既有情感因素,也因为现代社会中,乡土成为一些古老文明、传统品格和诗性特质的唯一保留地(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细谈)。在另一首《望儿山》中,诗人写到:

在你身旁时

我离你很远很远

当我身处南洋

你却就在我的眼前

这首诗,是他历经生命体验后的感慨与思辨。读《王世明诗选》是没有难度的,真正体悟王世明诗歌的深邃,亦不在词语的理解,而在于生命的感悟。只有读者自身也有相同的情怀,诗歌的价值才能真正出现。

(二)

上面讲到的《南望故乡》写于1992年,之所以“南望”,是因为那时王世明从军在内蒙古;而《世界上最高的山》和《望儿山》写于2015年,当时诗人在新加坡——少小离家,中年仍在外:好男儿志在四方。王世明青春年少就离开家乡,从军保家卫国;之后又在家乡营口、首都北京和新加坡等多地工作,如他诗中所说:“为梦想/浪迹天涯”(《华裔》)。少年总是放荡不羁的,总是想远行,想离开,总感觉心灵在别处,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余华成名小说的题目就是《十八岁出门远行》,而《挪威的森林》讲的就是一位离家出走的少年的故事。可见古今中外,年轻的心总是怀揣梦想,总想足迹踏遍四方,诗人亦是如此,“一次次挣脱”(《丢失的故乡》)。

而回望从来没有停止过。用诗人形象的语言,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寻/找/妈/妈”(《华裔》)。诗人一字一顿,用一种节奏感来展示心绪,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归家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情结吧。一代枭雄曹操在晚年赤壁之战大败后,虽仍然壮心不已,却也留下了“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的诗句。对家乡的思念,既是王世明情感层面上的寄托,也是他灵魂层面上的需求;诗人既是在寻找肉体情感的慰藉,也是在寻找生命灵魂的归宿。德国哲人荷尔德林说:“乡愁是一种高贵的痛苦。”通过它重申一种让灵魂扎根、人心落实的写作品质,在当下这个浮躁、挂空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

故乡在路上

自从离开故园

我们就踏上

回乡的路

从此,故乡便在

永远走不完的

路上

回乡路走不完,诗意永长远。王世明在城市打拼多年后,他的诗歌中故土与亲情仍然被反复咏叹,而这也是众多诗人诗歌作品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很难找出描写都市,描写机械文明的诗歌,相反,现代诗中更明显的倾向是多写自然之美及田园之趣。尽管诗人们对都市生活不乏倾心与投入,但在诗中更多的却表现出一种疏离、陌生甚至拒斥。同时,乡土在文化传统中的仪式性和敬畏感,正在逐渐流散或减弱。那么,追溯流逝的乡土,对于当代诗歌重新确立乡土的精神品格,对于当代文化与当下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

王世明的思乡之作常常令我动容。

我与母亲

每次回乡探母

我都把头发理清

把西裤熨直

把皮鞋擦亮

母亲说

只要我还年轻

她就不会

衰老

那一夜

那一夜,我和妻

在医院护理急症的岳母

隔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伯

歇斯底里地吵个不休

我却睡得异常香甜

我病逝的父亲

也曾经是位小脑萎缩患者

听着老伯熟悉的喊叫声

我像个重拾父爱的孩子

在悠扬的摇篮曲中酣然入梦

细心、深情而又长情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吧。诗意就在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真情最感人。《我与母亲》写于2020年1月,当时在微信朋友圈里读到诗人分享这首诗时,我内心先是一颤,继而眼睛湿润了。我想起每次回家,都要精心修饰自己,让母亲看到神清气爽的我,让她知道我很好,所以这首诗让我产生了共鸣。而诗的第二节,“母亲说/只要我还年轻/她就不会/衰老”,则让我内心一震。王世明写的多好啊,简单的话语里,既渗透着母亲的慈爱,更隐藏着生命传承的真谛。《那一夜》中“我像个重拾父爱的孩子”,读了让人心肠软的想流泪,时间夺走的亲人,再也回不来了。读王世明的乡情诗,我看到诗意就在身边。世界像一个镜子组成的迷宫,我们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的心灵。诗意不等于风花雪月,诗也并不在远方,而且我们就是我们的远方。当一个人心中有诗,处处都有诗意。

字浅情深的效果其实不好抵达。王世明能写出这样的诗,是因为他对生活,对人生有深刻的感触。他那朴素的诗句里是热烈的情感,稳健的思索,他不用借助云山雾罩来虚张声势。另外,他爱诗,他说:“每一首诗/都是我的孩子/无论她长得好坏/无论我多么贫穷/都要把她打扮得/干干净净”(《我的孩子》)。诗思里可以见人形和人格的,能见到追求和信念。我想记录乡土人间的淳朴和企望亲情的传承是王世明乡愁诗的一个深意,这是情感抒发之外的一份社会担当。

拜佛的奶奶

烧了一辈子香

拜了一辈子佛

临走时

她字正腔圆地告诉我们

这一生

都在拜自己的良心

耕田的爷爷

不识一个大字

也从未用过毛笔

一辈子耕田铧犁

却把“人”字写得顶天立地

老人是乡土的真正标识,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他们代表着老中国千百年来恒定不变的精神与美德,这里有善良、朴实、正直、勤劳、真诚,等等。他们和他们代表的精神与美德是漂泊游子们在经历了动荡和陌生的都市体验后感到安定和熟识的心理依托。这些精神与美德,如光芒时时感召着诗人,诗人写到“无论走到哪里,怀中都揣着一轮老家的太阳;无论走到哪里,老家的太阳都把我照耀”(《老家的太阳》)。

个体在时间长河里都是短暂的,但是每个亡故的生命又都在亲人的想念与回忆中延长。在《老家的家》中,诗人将故去的亲人的照片贴在一个本子上,诗人写到“我把自己的照片也贴在本子上/我担心回家时他们认不出我年老的模样”,并且“每一次,我都要带上儿子/我害怕他将来忘记了回家的路”。同样,在《红高粱》一诗中,诗人也表达了他那种不忘本的情怀和对血脉传承被割舍的担心。

此外,《歪脖子树》《石磨》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人们命运的观察、思考。“脖子歪着,脑袋自然也歪着。历史便在许多歪曲中回旋。沧桑几度,还斜着眼睛打量着世间!”这是三句非常有画面感和时空观的启发深思的诗语。警示是一种更厚重的热爱与期盼:盼望着故乡的父老乡亲幸福、富足,每个人的前程与整个村庄的未来都是坦途。所以,王世明的乡愁诗,绝没有局限在个人情感,而是有着更广阔的视域。

在本文的结尾处,我要回顾王世明在《我的诗》中的话:“我不奢望/自己笔下的诗句/有多深奥/我只求/那些浅浅的文字/就像我的人生/你可以读懂”。孔子说:“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含义有多种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写作要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王世明的诗,我认为是情发于心、意通智慧的,并且透过这些诗,我看到了诗人的样子。读一部诗集,假如能够让我由此认识一个人,欣赏一段人生,足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