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控制不住冲动,一直买买买?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或许可以告诉你答案。
共七点,如下:
一、计划报废:缩短使用寿命,增加消费
不断消费和报废的循环,是人为设计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制造商提出一种理念,这成为了当今消费经济的基础——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也被称作计划报废,即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几乎都有内置报废属性。比如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比如苹果手机的电池面板装有特制的螺丝,而无法更换电池。打印机墨盒装有内置计数器,计算这个墨盒打印的纸张数,就像倒时器一样,当你打印了5万张纸,就会提示你,墨用完了,而实际上,这个计数器是可以重置的,重置以后墨盒会继续工作。反复重置三次,墨盒依然可以使用。然而,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当墨盒提示墨用完时,就只能再买一个新的。
计划报废缩短了商品的使用寿命,使我们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商品,它已经渗透进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生活的世界,商品的使用寿命被故意缩短,并被我们接受,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二、持续消费:更多选择,更多消费
时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斯隆,希望消费者每年都购买新汽车,就像买新衣服或者新鞋子一样。通用将这个持续更新的理论称作有序制造不满情绪。斯隆让消费者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汽车的颜色和尾翼,而非引擎和可靠性,成了人们购买的主要理由。所以斯隆以某种方式重新定义了商品淘汰。因为在此之前是计划淘汰,是人为地对商品进行改造,但是斯隆在消费者心中植入了淘汰观念,你会主动选择购买新产品,而这是消费不必要的。它不再是必要的行为,而是一种义务,消费的义务。当市场终有一天饱和时,又该如何刺激人们去消费呢?——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
CAD的出现使商品的外形能够改变,它可以把一样东西,设计成千百种有些微差别的商品。它改变了消费选择,并大幅降低商品的价格。选择变多了,消费也就变多了。
三、淘汰式消费:紧跟潮流,不断消费
新产品变多了,流行周期开始缩短了。一件商品,在它还有使用价值时,只因为新产品的出现而过时,就会被人们淘汰。人们开始大量购买流行商品,一次性消费的时代开始了。
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产品被不断淘汰。人们喜欢消费和抛弃,商品的不断淘汰支撑着整个经济。一些尚未拆封的“过时”产品,商家们宁愿销毁,也不愿意卖出去。例如宜家、苹果的成功。
四、恐惧营销:唤醒恐惧和焦虑,促进消费
商家往往会绕过我们的理性,通过开发人们最原始的本能,比如制造恐惧、焦虑,从而将购买欲植入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因为恐惧衰老,我们相信各种美容疗法;因为恐惧危险,我们喜欢汽车,尤其是看起来更安全的SUV。而实际上,SUV的设计,使它们的安全性更低,而不是更高,SUV翻车的概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
因为恐惧死亡,我们开始服用更多的药物;因为对细菌的恐惧,我们开始使用各种杀菌产品;因为对疾病的恐惧,我们开始购买保健商品;因为害怕记忆力衰退,我们玩起了任天堂的游戏《不老大脑》。
五、娱乐营销:用故事创造购物欲
这些儿童消费群体,商家学会了借助玩乐销售。面向儿童的商品销售诀窍,就是创造一个卡通形象。如果成功的话,它就会被用来销售数百种商品,价格还相对较高。
卡通、明星等形象的授权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消费模式:粉丝周边。从最早的《星球大战》开始,到如今红遍全球的漫威,周边产品将成人与儿童一网打尽。玩具商还使用了“连带需求”策略,让你成套购买。先制造一个玩具,然后虚构一个故事,这就是玩具商的套路。另外,还通过儿童节目中的广告引导儿童进行购买消费,以及通过孩子的意见影响大人的消费选择。
六、 游戏时代:放纵童心,促进消费
从儿童群体获利后,市场营销人员开始意识到,如果能让成年人表现得跟孩子一样,那么他们就会变成更好对付的买家。商家们开始鼓励大人们放纵自己的童心。动漫展出现了,儿童玩具和成人玩具之间不再有界限;游戏行业兴起了,游戏的成就机制,与朋友的排名等,激发了我们天生追求奖励的本能,让我们欲罢不能。
玩是件有趣、吸引人、又有用的事儿,所以消费者们会花钱或者时间玩,例如,麦当劳进行的游戏化营销。
粘性行为使我们花很长的时间,反复登陆一些网站或者软件,一些品牌的广告会出现在网站上,甚至还有一些与品牌相关的小游戏。植入式广告出现了。
七、 信贷制与网购:即刻满足,想要即买
由于成人在购物时会犹豫和谨慎,商家便思考如何能让我们在购物时,屈服于即时满足。而最大的推手就是信贷制。信用卡成了冲动和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的推手。因为看不到现金的支出,我们暂时忘记了付钱的痛苦,甚至能接受那些高价商品。同时,我们也相信,到了还款日那天,我们会有支付贷款的能力。
总结
如今这个时代,我们通过消费表达自己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但是在这个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事实上更多的商品,是为我们这些无节制消费的人精心设计的陷阱。而其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制造出了无法满足的欲望: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