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奇葩说》第一季开播,前一年刚从央视离开的马东成为了这档说话达人秀中的奇葩议长,拿着木鱼举重若轻地控制着现场节奏。
那时的节目组应该没有想到,《奇葩说》第四季将会在2017年上线,那一季的BB KING是肖骁。
2018年12月8日,《奇葩说》第五季以颜如晶战队夺冠、陈铭荣获本季BB KING为收束,马东敲断了木鱼,高晓松一时之间的口误引来无数揣测,分不清那是调侃还是故意,迟到的微博热搜将选手们早已结束的夺冠情绪和淘汰心情重新唤醒。
这个时候,他们开始与观众同步。
当天的篝火旁只有100名观众,原本的篝火在录制结束的那天就已经熄灭。而未来,这堆篝火会重新燃起,会有多少人穿越而来,成为围坐在篝火边的倾听者,听那些被火焰烤得或香脆或松软的言语,品尝着芥末般呛辣的人生毫无防备地打个喷嚏,而后又因走心的陈述潸然泪下。
会有多少人成为后台的数据?无人知晓。
嘉宾,选手,辩题,后期制作,何者更重要?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不是真相?
被讨论、被误解、被阐释,被成为焦点,被捧上神坛,这是它的魔力。
但客观地来看篝火本身,它的热度所在之处,还有些什么呢?
---1---
参加奇葩说,是需要勇气的。
原本并非辩论圈的选手,本身工作足够稳定而繁忙,因对辩论的一腔热忱而来,该如何请假,该如何面对辩论咖的实力碾压?
原本就是辩论圈的老奇葩,已经在前四季中将自己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只能凭借奇葩说这根浮木为生,该如何突破自我?
娱乐感较强但逻辑不够的辩手,要怎样在新赛制下获得观众认可?
(人品绯闻按下不谈,我们毕竟拼凑不出百分百的真相。)
新奇葩的成长肉眼可见,录制周期短,备赛次数多,心理抗压能力若能提升,在战队的帮助和自身的要求下,进步均是明显的,比如条理越来越清晰的席瑞,又比如在决赛场合能够直接对上辩论咖的赵帅,和水平也见长的奶茶。
大浪淘沙,成功晋级的新奇葩们从山脚开始攀登,如今已经能初见山中风景,云雾缭绕处,支持者众多。
老奇葩们的压力,相较于新奇葩,此时则大得多。在之前一战成名或几站成名的老奇葩们,因某种特色收获到多大的赞美,便或因为与该特色相反的特质的出现,而遭受到抨击。
他们本就站在山腰,甚至是山顶,却往山脚下走去。
比如不断改变自己的马薇薇。
伴随着第一季的成功,奇葩说的赞助商蜂拥而至,从初期的美特斯邦威到第五季居然直接用品牌当战队名,奇葩说被赋予的期待可见一斑。资本的涌入全方位提升了录制现场的配置,选手们的装扮与时俱进,但成本也在水涨船高,更别说《奇葩说》开播前从广告商那里吹来的一股寒风,直接让这一季的女神邀请变成空位。
与此同时,评委阵容却并未失色。理智的薛兆丰教授在未改变本色的前提下,迅速融入了奇葩说的氛围,选择最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辩题中的一切。认真,永远是吸引人的特质,坚持认真,是对辩手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在保持马晓康阵容不变的情况下,李诞的插科打诨用来中和薛兆丰的理性。
本意虽好,但李诞碎片化的金句,在观众倾向于聆听系统化观点的奇葩说中,变得格外轻巧,来不及掷地有声。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句话适用于评委,也适用于选手。没有仔细打磨过的言语,会被网络无限放大。带有个人情绪的观点更甚。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个时代的王冠来得也许不容易,却来得格外快,它是镀金还是真金,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选择戴上什么领域的王冠,归根到底是选手自己的选择。
但作为观众,不妨多一点善意。
---2---
选定辩题,是需要勇气的。
一开始的《奇葩说》节目组通过内部会议商讨选题,社会的痛点,家庭的焦点,人生的转折点,通通展现在辩题中。
足够大胆,也有担当。
但这堆篝火差点灭了。非常精彩的两期节目从此消失,只在知乎豆瓣微博等处,以金句撷选的形式短暂露面。之后的奇葩说,辩题便开始选得小心翼翼。
想要呈现出思维碰撞,就要先保留住自由说话的平台。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保留平台之后,还要满足观众的需求,这之间无疑又是一种矛盾。看访谈,得知这一季的奇葩说选题,大部分是基于网友提供的辩题,从中选择了关注度较高的部分。
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让我们产生第五季爱情题太多了这种疑惑?
我想有一种很简单的解释——提供辩题的群体和真正观看节目的群体,重合度并不高。或者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纵是这样,第五季依然不乏值得思考甚至可谓质量上乘的辩题。
每周陪伴孩子不足12小时,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这个政策吗?
键盘侠到底是不是侠?
能者多劳,是不是坑?
伴侣用心挑的礼物太丑,要不要告诉ta?
我不合群,要不要改?
假如能看到别人的生命长度,要不要告诉他们?
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你要不要喝?
以上辩题的现场演绎都各有精彩之处,需要疗伤的人,可以来吃颗糖,需要痛感的人,可以看完之后痛痛快快哭一场。
有时候,辩题题面并不能告知你它被选择的原因,只有看到最后,你才知道这道题的价值所在。选择立场很容易,但讲清楚原因很难,无法探究背后意义的辩题,基本也失去了被讨论的价值。
第五季《奇葩说》的爆点出现在2018年11月16日,这是本季的第十七期节目。
奇葩星球有一项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陈铭和詹青云的“神仙开杠”集中在90秒以内,不插科打诨,不顾左右而言他,针锋相对。短刀相接的快问快答,让篝火旁的倾听者无论是否听懂,都明白了知识给人带来的刺激。
蔡康永和薛兆丰都为最后的导师助攻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整场比赛看完,心中只有两个字——
诚意。
从选手到导师,带来的是满满的干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碰撞,构建出丰满的思考氛围,理性思维与感性语言的交锋,则让这道题既接地气,又能展现辩手们的精神追求。
扎实而刁钻的干货题,烧尽了选手和导师们的脑细胞,也让这堆篝火烧得极旺。
可以说,没有这种题目,奇葩说便失去了活到下一季的可能,但换位思考,想一想却又发现,如果没有生活化的辩题,奇葩说则失去了呈现这一季的观众基础。
长期高强度的刺激,会让刺激本身失去意义。间歇性地出现,也许更能凸显它的价值。
但频率如何?分寸如何?数量如何?领域如何?都是问题。
至于辩题本身,我想,马东应该会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讨论有价值的辩题。他的眼神中对精彩发言的渴望,超过任何一个导师。
(薛兆丰对辩题的热情可以和马东东抗衡一下。)
一个人的篝火燃得再旺,如果没有人接过火把向外走去,也是会熄灭的。
而不让这堆篝火熄灭,正变得越来越难。
---3---
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来临。
无论是辩手还是导师,想要不被辩题和荣誉“反噬”,是具有难度的。
和学妹在讨论这档节目时,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文化人还是要练内功,因为一旦被粉丝追上成长进程,就会觉得不值得消费了。”
虽然辩手们反复在声明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人,但他们之中的部分选择了将自己的知识拿出来贩卖。贩卖知识本身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而粉丝通过看节目和听课程,完成从0到1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快。
当倡导“好好说话”的人本身便无法用自己的理论体系解决生活中的困窘之时,比较适合的处理方法也许是远离舆论中心,先平复心情,好好休养。正如可爱的小丫头福原爱所说的一句话,“不是乒乓球里有人生,而是人生中有乒乓球。”
人生中不只是有辩论的陈铭、庞颖、詹青云等人,不是一直在生活的重压甚至是暴击下,展现出过人的实力么?
不要把“惨”攥在手心里,变成最后一张底牌,让《奇葩说》一而再、再而三地变成大型卖惨现场。
最后一张底牌应该是无数人对你的祝福,那分明是期待着你调节心态,涅槃归来,然后重新洗牌。
篝火旁,如果只留下了生活中的苦,那么这堆篝火会逐渐变味。
《麦克白》中的经典台词这么说,“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网络发达的年代,白昼想要到来,需要无数人秉持底线,方能抵制黑夜。
但寄希望于外在,效果必然比不上调适自己。辩题如镜,有时候折射出的恰恰就是你最想解决的问题。还是希望倍感压力的辩手和奇葩们,能够像完成那些辩题一样,抵抗住那些压力,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过成别人键盘上的人生。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
---尾声---
对于《奇葩说》,爱之深责之切,作为忠实粉丝,我必然会一集不落的追下去,希望这堆篝火燃再久一点,也能再亮一点。
PS:
话说,第五季《奇葩说》出来的时候,我果断把下面这道辩题截图给某人看了。
事实证明,他没有选择给出的立场,却深得朕心,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