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用来测量和记录降水量。制作简易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求高,教师需加强指导。
本课共安排了两项活动:
①认识雨量器,并通过制作简易雨量器进一步理解雨量器的特点与作用。
②用喷壶模拟一场降雨,用自制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通过几个班级的授课,具体反思如下:
①原本设计课堂上学生自制简易雨量器,再进行实验,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讲解之后改在课后让学生找寻材料进行DIY,直接用的教师做好的现成雨量器,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下降,而且关于刻度条如何正确粘贴这一点只凭老师讲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些抽象。针对这一点安排了学生每个小组课后自制一个简易雨量器,下节课进行评比。
②忽略了“降水量的多少与雨量器瓶口口径大小无关”这一知识点,对于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体积还是高度学生并没有掌握得很好。在下节课评比自制简易雨量器时,给学生重新建立概念,并结合本节课内容复习反思。
③没有提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毫米的单位是否学习,厘米与毫米的换算是否清楚;能否熟练使用测量线段进行读数等。
④学生实验前的听课效率很重要。安排课堂实验时,学生往往很兴奋,关注点全在即将开始的实验上,会影响听课。如学生在模拟降雨时,拿着喷壶对着雨量器直接往里面喷水,这使得降雨模拟不准确不科学,虽然这一点在实验前老师已经演示并强调,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活动巡视时再次讲解,影响实验进度,浪费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