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着实有点忙,心里的忙。似乎是命,每过一段时间,我总会,要么主动要么被动,投入在一个什么地方,全身心地投入。
记得小学有一次放学后,我在教室写作业,等妈妈下班一起回家。当时有老师和几个同学一起。突然窗外鼓声大作,可能是学校乐队。安静下来之后,老师笑眯眯地夸我:“刚才我特意观察了,外面那么大动静,只有你一直在写作业,连头都没抬一下。”
人对夸奖总是记忆犹新,忘了那位老师是谁,她的话却记得清楚。其实,不是我意志坚强面对诱惑毫不动摇,而是我当时整个人都钻进自己的世界里了,外面的鼓声压根就没听见好嘛。
在一起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老公眼里,我满身缺点暴露无遗,但有一点,他曾由衷地肯定:你很投入,只要是真心想做的,就会特别专注和投入。
看看,老公给我加了个备注,比老师更加准确。我的投入和专注,有一个很苛刻的前提条件——真心想做。打心眼儿感兴趣想要做,而不是意志灌输自己应该做。
这就显示出我的另一个特点:任性。和投入一样,你说它到底是缺点还是优点呢?不同的视角,会有相反的评价。
我们都喜欢和不任性的人交往。但对于自我而言,任性也有好处,活得不容易纠结。内心和行为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一致。小到一件事做与不做、一个人交与不交,大到工作选哪样、人生怎么过,全都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太容易受外界干扰。
写到这该配张图了,找图的时候看到几年前在悉尼达令港动物园拍的这只大袋鼠,就它了,也算应景,人家可是既投入又任性呢。怎么舒坦怎么来,别人爱咋看咋看。
因为全身心投入地忙,偶尔和朋友微信时,猛然想起这周公众号还没发呢。以前的库存几乎耗尽,怎么办。朋友问:“非得每周一篇吗?” 我说是我自己心里规定的,这些年一直坚持着。转念一想,我又没有老板,也没有广告金主,真正的自由人,不发又能怎滴?瞬间的纠结豁然开朗。
可是,此时还是打开页面写起来,不是责任感,仅仅因为我喜欢,喜欢这样对着屏幕漫无目的地唠叨。喜欢就做呀,享受过程就好。
早上收到一条微信,有人发给我一个视频,百忙之中,我一般会直接忽略此类信息,等哪天想起来再看。但发微信这人,虽然只有几面之缘,感觉是有分寸的,不像是玩群发式轰炸那种。或许真值得一看?忙完了手上的事,好奇之下点开了。看完之后我心里挺舒坦,觉得自己也还算“富有”呢。果然,他是投其所好,知道我会喜欢。不由感叹,人对人的了解,真不与时间成正比。
视频大意就是美国某报评选出的十大奢侈品,很久前似乎看过,也不知有没有确切出处。算是重新审视人生意义的一种视角吧。发上来共享。
苏东坡曾写过一个所谓的养生要诀: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其实说的就是一个心境。
同时想起徐文兵讲《黄帝内经》时提到过的:心和意是两码事儿。
心是本我的感受,意是理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比如找对象,“称心如意”的意思就是这个“心”和“意”达到一致。心里喜欢的人,和理智上认为合适的人,是同一个,就是真正的称心如意。
同理,工作的选择、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存在着“心”和“意”是否一致的问题。如果不一致,即使全世界都羡慕,自己也感受不到幸福,甚至内心会痛苦。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讲到长寿的生活方式中,有这样两句话:“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字面直译是说:以恬和愉为任务,以自得为成功。
选择做不做一件事情、选择和谁交往、选择做什么工作、选择过什么样的人生,就看是否能帮助你达到“恬、愉和自得”,而不是用他人的评价和社会标准来衡量。幸福感,是很主观的感受,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评判你是否幸福。
真正的生命质量,体现在精神上是否愉悦。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活着,才是真正奢侈的生活。
许多人无奈地说“身不由己”,想想真的是不由己吗?还是不肯放弃一些东西?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你选择放弃哪一样,不光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胆量!
写到这,想起外甥女转来的微博上流传的一个测试,碰巧有些相关。答案的分型,其实就是四个元素的不同组合:他人、自我、规则、感情。
答案为ABC的,做事更倾向于考虑他人的眼光和感受。答案为DEF的,做事更倾向于考虑自己的感受。然后里面再做细分,是重视规则还是感情。
不妨测着玩玩,看看你是为自己的本我活着,还是为社会集体家庭朋友这些外界加于你的意识而活着。当然,任何测试都只是大概率评估,不可完全当真哈。
今儿就唠这些,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