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长假到10.1长假之后,本来进入行业旺季,but我们并不旺,我个人一直以来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第一,这个行业到底能不能做;第二,旺季不旺,是否就可以回家洗洗睡了。
那么,时至今日,我在用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现实的证明了几件事情,也直接导致我做了一些决定。
这样几件事情:
1. 垂直类产品是否有生存性
垂直类产品的生存性从普罗大众的角度上来讲,基本这事儿可以否决了,垂直类产品通常依赖垂直类业务,那么这里就会产生业务依赖性,那么垂直类业务的开展并不是技术人员所擅长的,付出代价的时候容易让人痛彻心扉。而视线范围内垂直类产品存活下来的主要因素就体现几个方面吧,第一,创始人是否有有自营业务的能力,说白了,来个顾客从你的网站上买了实物产品也好,买了服务也罢,你自己能不能接的下来,如果是购买的实物,那么你有商品渠道能力不,如果买的是服务,创始人自己能搞定服务不,而不是依赖第三方,依赖第三方将会损耗掉你大部分的产值和流水,坦率的讲你又变成了别人的渠道。而当你变成了别人的渠道的时候,那么你还想让创业变的比工作有意思,那么必定需要资本介入,那么资本介入成为主要问题,比方说,你拿了200w,最终200w中有多少钱是创始团队的,请不要跟我谈理想,追求,创业=产品+流水—》变现盈利,光有理想,那只能说明你是大学生,找投资也变的意义不大,除非你想要个创过业的title,我个人对title没有感觉,但我个人对钱有感觉,并非我爱钱,如果我爱钱,我早就可以牺牲产品来完成转化,但是我并没有,但显然从事实结果上来讲,我是失败者。那么对于普罗大众来讲,垂直类基本没有机会,如果说有机会,那么需要业务资源支持,同时伴有强力资本介入,否则,团队就是个跪。这里还没有考虑创始人是不是技术出身,如果你不是技术出身,那么请你碰互联网的时候慎重,有可能真的就烙个创过业的名头,别拿马云说事儿,马云是个奇迹,放眼望去互联网存活下来的不用做统计,技术出身的存活率比业务出身的存活率高不是一个量级,因为一个产品不成我可以再造一个,多个产品互引,最终东边不亮西边亮,或者多个产品都不是很亮,但是积少成多。 互联网创业基于技术,不是基于业务,我们在学术上的探讨是开放的,但不可置否的是电脑是美国人发明的,事实上就是美国人比其他国人干的明白,那么同理,互联网是技术驱动解决需求,那么传统行业的朋友扎堆进来,大多就是炮灰,邓紫棋的歌泡沫,而市面上传说的技术就适合做技术,时至今日,我个人就给否了,我武断,且我就是武断。
2. 大众需求,活跃度以及关键字
大众需求来源于习惯性需求,习惯性需求即为基本需求,而一些看似像是需求的需求则是习惯性需求的次生需求,而次生需求往往是短促需求,而短促需求可能并不能存在快速转化的可能,那么次生需求是否有的做,如果把时间成本抛去掉,那可以做,你做个5,7,8年的也是可以生存的,那么次生需求类的产品需要基本需求的产品来带动,比如,我想找工作,这是基本需求,而我为了不用每天挤地铁想找个班车,这就是个次生需求,或者换房子就是个次生需求,可能我的举例不那么贴切,我是想说明,由于找工作带来的效应是我想找个班车,我想换个房子,找班车和换房子是因为换了个工作引起的,所以当我用了找工作app的时候我可能就顺便看看里面的找班车服务和找房子服务了,而你让我单独下个app找班车或者找房子,不好意思,频次不那么高,下载了也是800年不打开一回。所以次生需求的存在合理性在不考虑资本条件的状况下依然是需要依靠牺牲长久的时间成本才得以存活。
活跃度,几乎现在所有的人见面都能问一句,你的app活跃度高不啊,那么如果说高的话能怎样,不高的话又能怎样,活跃度到底是用来测评什么的。活跃度测评的是效应,这里要提出的是线上就是线上,线下就是线下,别没事儿跨界,就是个死,你技术出身,那你就做技术,做软件,不是大咖,就不用折腾,什么微信营销,各种营销,没有用,我所认识的网红教育行业的,不算大咖,也是行业里小有名气了,那都是多年的积累,一个个人微信号5000人,微信号最多能加5000人,就这事儿有多少个人知道,就连这事儿都不知道,还吵吵要微信营销,岂不是贻笑大方,当然了,我个人以前也是不知道的,我想说的是,你是干啥的就是干啥的,别出门左转就以为有爱在等待,不现实。而各种媒介的壁垒是天然存在的,比如,你的微信公众账号有10w个粉丝,然后你说你做了个app,你想把公众号的人倒过来,我给你算安卓,ios双平台,产品过硬,10w个中的1w个人能过来,我就给你跪了。然而活跃度带来的效应是软件层面和技术层面所驱动的,而活跃度也不脱离于基础需求的选择,选了个哪个基础需求决定你的活跃度到底有多高,而基础需求的活跃度往往会变成自扩散,而活跃度的本质用途是为了自扩散,而特么不是转化率,但凡基础需求的转化率行业都是固定的,你能高于行业1,2个点,那就说明你的产品很好了,所以转化率是固定的,那么活跃率代表用户经常用,经常用的时候就会如下场景出现——“诶,你看啥呢”,“我用这个app干啥干啥的,你也看看诶,你下一个我俩一起研究啥啥啥”。有道是活跃率高,转化率高,这种说法是表皮说法,活跃率高转化率也特么不会高的,因为转化率在你选择的基础需求层面已经是一个行业定死的了,只不过做的人没做过不知道而已,做了之后发现,啊,原来这个行业转化率是这些,但实际上早就存在了,只不过那时候你还没来做。所以这里你会发现,活跃度实际上取决于你解决了哪个基础需求,次生需求就特么拉到吧,没钱,没资源的趁早转向,别固执,创业随着时间成本的大量投入,我个人也承认感情付出也是极其巨大的,那么认清现实,有好的自我定位,才能更好的投入下一次战斗,而不是一意孤行,如果决定一意孤行,我从气节上是佩服你的并且祝福你,可是成本巨大且高昂,这里不展开说了。
关键字也是基于基础需求,关键字权重和活跃度行业标准基本是一个意思,就是早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创业的人不知道而已,有人会问怎么知道,我想说,你不失败个几次你是不会知道,除非你个人高超的智商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洞悉这世界的漏洞,不然,就是靠失败增强感受,除此之外,别无蹊径。那么这就说到了运气,你选了个你看似还能做的行业,but跪了,关键字权重太低,有可能你一个月的下载量还不如人一天的下载量呢,这个不是个虚数,惨痛的事实证明,真有可能一个月的下载量还不如一天的下载量呢。这也就在此回归到了基础需求的选择。市面上在一个基础需求上通常会出现层出不穷的app产生,可是难道创始人不知道这是红海么?难道这些人不知道做的人已经够多了么,他们的胜算在哪里。我自以为我发现了答案,那么我共享的是我自以为的,有可能多有可能不对,我以为的是,基础需求的用户群体庞大到我们正常人所不能够量化的范围,也就是说,可能你知道学英文的中国有1亿人,那么请问,下载背单词的app的人每天有多少,没在一线战斗过的人是根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大部分的人都是含糊其辞的说,估计有个多少多少吧,不具备任何说服力,就好像三个SB在一起讨论问题,那么得到的必定一个SB的结论,要知道三个臭皮匠在身体力行上的干活,比如搬个桌子了,送个包裹了确实顶三个诸葛亮的,诸葛亮身体再差一些,定9个诸葛亮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三个臭皮匠分析数据,可确实1/3个诸葛亮都顶不上,不帮倒忙不错了。所以基础需求的选择决定你的入口引来的用户数量,这里我基本持反对意见的是,一个app online,ios要有,安卓也要有,如果你团队没这能力,那么擅长哪个就上哪个,总体评估下来,ios平台要利好安卓平台,别跟我挣什么玩意到底安卓行还是ios行,我就告你如果选就选ios优先。那么关键字的选定需要运气,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创业新手,着实需要运气。当然了,我的行业也没选好,MLGB。
3. o2o,线下业务,合作
o2o我否了,看我文章的人会产生抱怨,你特么个创业快要失败的人,一篇文章下来否了好几个,特么说说哪个能做。其实我也很无力,如果我觉得能做,我自己就做了,我还犯上否它么,否它是因为,需要的各方资源确确实实不是一点半点,也不是说你团队成员有多厉害够就怎样的,需要极度强劲的资本能力,外加资源能力,but还不一定能成。o2o这个概念坑了一批人,我做的这个产品其实当初就没有碰o2o,而目前我们这个产品即将进入搁置状态(一会我写创业失败的事情),也让我真真切切的看清了o2o。市面上新闻天天叨叨o2o,从创新到o2o补贴是鸦片,我整个切身的经历了这整个过程。马后炮居多,人类是个爱于冒险的动物,天生都有冒险的功能,有的人做了,有的人没做,没做的人看做了的人的兴衰,于是没做的人得出来一个看似客观的结论,而没做的人未来也有可能变成做了的人,长久循环,谁疼谁知道。o2o是中国互联网人提出来的概念,这算是一个社会的进步,首次概念引入来源于中国,而不是美国,o2o是因为人口红利,而从现行o2o服务,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因为美国还没什么o2o呢,至少不像国内这么火热。o2o在我眼里有两个致命性问题直接导致大众创业做o2o是不可行的,第一,线下业务,第二,合作。这俩事儿伴随着两个致命问题,第一,资本能力,第二,时间成本。线下业务需要资本能力,谈合作需要时间,做个运营的朋友最清楚谈合作的周期,你能2个星期谈下一个合作,那你一年毛算能谈下来26个合作,那你就是公司的运营总监级别了,你就成为中国代表性人物了,有人会问我们需要团队,谈合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初创团队你有几个人,你想要有人你就得找钱,找来钱你就烧钱,请问你几时赚钱?生意就是生意,不赚钱不叫生意,叫慈善。线下业务就不赘述了。那么,o2o的误区在于,原本干技术的去干传统行业啦,原本干传统行业的非要来插技术一杠,二者合作?那是技术主导,还是业务主导,是个问题。
我的创业
我在有流水的情况做出了一个选择,就是搁置我现在的产品,转向开发大众基础需求的产品了,多么痛的领悟,原本以为小众垂直类可以生存,现在看来,找钱变成资本依赖性,我并非对找钱抵触,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找来的钱有多少属于我的,我现在是生意人,我要看利益,如果不看利益,那么我可以回公司上班了,旱涝保收,就凭我个人现在的心态,我工作一点都不会累,哪个无欲无求的员工会累呢。不找钱,烧时间,我对谁都交代不起,我憧憬未来,并不代表我旁边的人和我一样憧憬未来,信任是需要让人看到希望的,而单纯的描述希望确实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我也表示很无力,我想在有流水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也算我个人是清醒的,感情层面必定有波动,但我必须接受现实。旺季不旺,为什么这个行业一直没有出现强有力的竞品,现如今,我了解了。而我至今都并没有为我自己的app在app store上评分,我不舍得评,我也是想看看什么时候我才能评分,到底给评个几分。而当我决定转向的时候,我也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就是,并没有严格意义上成功,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失败,也没有确确实实的放弃,也没有确确实实的执着,这个产品依然会在app store上挂着,目前也依然会给我创造流水。而什么是失败,坦言讲,我连痛彻心扉的时间都没有,如果啥是二次创业的话,那么我想我从心态上已经开始第二次了,因为我已经充分决定开始转向另起一个产品了,过程没有挣扎,没有自我怀疑,有论证,上面都讲了,写的不是很全。我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变的异常的孤独,当我跟我的朋友讲我可能要转向做另外一个产品了的时候,我并不能得到共鸣的沟通,他们会觉得本来创业也是不容易成功的嘛,你准备下一步干些什么,他们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因为他们知道我找个工作还是问题不大的,并且现在找工作工资还不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将渐行渐远,有人问医生说,得癌症的病人到底有多痛苦,医生说,万蚁噬骨。万蚁噬骨是什么感觉,到底有多痛苦,没经历过,永远只能靠想象。我并非拿经历来说事儿,但实际感受就是房间里就我一个人,当你做出决定的那一刹那,特别平静,然后有一种解脱?不确定,但自己知道,这不算放弃,也谈不上什么放弃还是坚持,就好像谈女朋友,这个分了,过段时间又找了一个谈了,哪个不是真爱,都是,哪个不想到老,都想,谁先放弃的,不知道,好像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只能持续寻找,要么妥协,要么保持愤怒,要哪个,自己选。
我有想过,如果下一个还不成咋整,回答不上来啊。这种问题真难回答,我从脱产到现在总共有1年9个月,最终我自己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财富?算是吧,勉强的让人汗颜,至少我有切肤之痛,我特么知道了再做个产品,啥可以碰,啥不可以碰了。。。。这事儿还挺重要的。
说点什么做结尾呢,如果你想实现理想,那么别来创业,兼职做也不耽误实现你的理想;如果你想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就是钱,那么你来创业,好赖自己挺着。如果你厌倦了平淡,说,我要做不一样的自己,请问问你自己能否熬过那平淡的岁月带来的意志的消磨;如果你想提升自己,那么少说多做。人生多一些痛苦,那样可以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而当痛苦来临时,请记得一笑而过,我们依然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请祝我好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