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视频时长 16:39」
文字整理
Q:家长给孩子测量身高的频率是多久一次?
Q:性早熟是否会影响青少年的终身高?
性早熟病因复杂,可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周围性性早熟。
前者表示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病变;后者可能肾上腺、性腺有问题。区分性早熟,必需仔细寻找病因。
如性早熟伴骨龄明显加快者,将影响身高。有些性早熟,身高加快,实际年龄与骨龄一致,可能不影响。性早熟不一定都影响终身高,必须要考虑发作比较快的、骨龄特别提前的,这种将会影响身高。
Q:家中如果发现青少年性早熟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早发育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家长不知道孩子属于那种情况。
女孩子当中绝大多数原因虽然还不是很清楚,但也有少数是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年龄特别小的,6岁以前出现性早熟时,必需进一步检查,主要排除器质性病变。但男孩子当中,70%—80%是有病理基础的,必须及时到医院检查。
Q:怎么避免青少年性早熟?
1、合理的营养
不要吃得过多,防止营养不合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只吃荤的,素的吃的很少,这种情况虽然营养足够了,但是营养不合理。
2、不要进食补品
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吃一些补品类食物。
3、化妆品
有的妈妈用化妆品,接触时,经常会将手里的化妆品涂抹在孩子脸上。
4、文化电视
现在的孩子往往过早接触成人电视,也会影响孩子。
Q:网上流传的增高食谱或药膳是否可取?
我个人不是很建议。
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基础
小儿需足够的、一定比例的热量、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胎儿
营养不良可导致早产、低体重儿和今后神经系统发育婴幼儿营养不良,可影响身高、体重。
儿童
营养不良,可延长骨的或近、骨的增长,骨龄延迟,青春期营养少可使身高突增减少。
但营养过剩或不合理饮食和补品可引起肥胖和性早熟等发育异常。如过量肉类、奶类、高糖、高脂肪食物,缺乏五谷杂粮、蔬菜、纤维素食物引起肥胖。
Q:肥胖是否影响青少年的身高?
所谓肥胖是指全身脂肪异常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列为一种疾病。肥胖将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敌人。全球约10%的5—7岁儿童处在超重和肥胖。我国1991年超重、肥胖为8%,2001年已近20%。2006—2008年上海7—15岁调查显示:男性超重14.8%、肥胖12.9%;女性超重7.19%、肥胖5.0%。
以前
以为脂肪细胞作为一种能量的储存,能够减少体温散发、缓冲外来冲力
现在
研究发现,脂肪组织是内分泌组织的一个器官,参与调控能量平衡、参与炎症反应、参与造骨新生。肥胖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身高。
Q:怎么辨别矮小症与晚发育?
一般来说,晚发育孩子具有以下特点:
晚发育孩子常有家族史,家庭成员有发育迟缓病史;
每年有正常身高增长速率,每年增高在5cm以上;
医学上,骨龄通常与年龄相匹配,没有超前;
如果家长拿捏不准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排除生长激素缺少、甲状腺等疾病。
Q:青少年的身高是否可以通过后天的手段改变?
运动方面
运动可使身体发育更健康,减少疾病。
运动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使遗传潜力最大限度发挥。
研究表明
运动比不运动的小孩平均身高高出2—3cm。运动可使骨骼发育变长、变粗。
营养方面
通过营养也可以使孩子长高2—3cm,但要注意合理的营养。现在的孩子经常出现过度的营养,只吃荤的、不吃素的,只吃牛奶、饮料,不喝水,蛋白质过多,对生长会产生损伤。
Q:哪些运动可能促进青少年身高增长?
弹跳运动,跳绳
伸展运动,单杠
全身运动,跑步
Q:青少年增高营养应如何搭配?
多样化
合理蛋白质和蔬菜搭配
脂肪酸不要过多,体重保持在一定程度上,脂肪量尤其动物脂肪适当控制。
Q:生长激素适用于哪些青少年?
生长激素从1957年开始应用,1985年以前从人垂体抽提,1985年开始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生物合成)。
当前临床应用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 Turner综合征
宫内发育迟缓
特发性矮小
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矮小
短肠综合征
Prader-Willi综合征
生长激素应用前必需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试验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胰岛素生长因子,骨龄,头部核磁共振检查等,女性尤其需要做染色体检查。
Q:生长激素对青少年安全
生长激素在我国应用已20多年,国产生长激素应用20年。
一般的孩子是用生长激素是比较安全的。治疗病人至少有数十万,至今已发现有定论的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一般一周左右消退,现今很少见。
全身反应有头痛、关节痛、血糖暂时性身高、低甲状腺素血症,这些反应很少见,通过剂量调整、甲状腺素而纠正。
现在家长最担心有2点
会发生糖尿病?
这种血糖升高是暂时性,停疗后血糖恢复正常,不会产生糖尿病。
会发生肿瘤、白血病吗?
全世界相关专家通过数年合作分析:至今没有发现GH会增加肿瘤发生。
但他们告诫说明:
❶对家族中有糖尿病发生倾向或患者患糖尿病;
❷家族有肿瘤发生倾向尤其消化道肿瘤;
❸染色体异常者要特别小心定期随访、检验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