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西方透视学的发展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
中国绘画不追求画面表面上的绝对相似,而是通过主观艺术形象来表现,在透视上讲角点透视(一点透视)与散点透视(多点透视)结合。如图,五只牛一字排开分别不同的装貌,刻画神似,画风淳朴而姿态互异。国画缺乏立体感,但追求的是画风上的清淡古朴、浓淡渲染。在欣赏中,如果观察单只牛的话,表现的是角点透视,如果把所有牛放在同一个画面来整体观察,就形成散点透视。
上图《清明上河图》大家很熟悉了,作品宽25.2cm,长528.7cm,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
一张20:1超级宽屏的画,如果用现代的相机去记录,那需要很厉害的广角镜去完成。因此作者采用散点透视进行描绘,其透视特点是在特大场景中,既能体现每一处细节,又能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整幅画面没有固定的消失点,不同视点都能构成另一幅新的画面,作者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画面上来。作者就是通过观察景象记录后,通过主观思维把景象呈45度透视表现到画面中。这种透视也叫“移动视点”,由于场景太大,采用西画中“角点透视法”是无法达到的。直到今天,中国国画任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