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季孙氏宗主,姓姬,名肥,又称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康”是谥号。
季孙氏乃是把持鲁国国政的“三桓”之首,其它“两桓”分别是叔孙氏和孟孙氏。“三桓”氏称中的“孙”,是一种尊称,譬如季孙氏,实为季氏,“季孙某”是宗主专属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作”季某”。
正卿者,集上卿与执政卿的职权于一身,终身执掌国政且兼任最高军事指挥官,代替国君发号施令。
季康子位高权重,独断专行,这让叔孙氏和孟孙氏很不满。“三桓”虽存在矛盾,每遇大事却能抱团应对,鲁国历代公室为了重夺政权,屡出大招,或重用圣人孔子来收归权力,或借助外国军队来对内讨伐等,都给“三桓”联手一一挫败了。
……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民众敬爱和效忠于我,并且乐于听从政令,要怎么做?
使民:使民众做到。使,使之做到。
敬:严肃、恭敬,此处解作尊敬爱戴。
忠:美德也,尽心竭力做好职责内的一切事务,无半点懈怠。此处解作效忠。
以:以及。
劝: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此处解作“使之听话”。
如之何:要怎么做?
在上一章,被架空了权势的鲁哀公问孔子,要怎么做才会令民众顺从信服?在本章,国政大权在握的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才能得到民众的敬爱、忠心,并乐于听从政令?……两者相比较,季康子明显胜了一个境界。
季康子这样问,其实是有原因的。
“三桓”架空国君,把持鲁国国政,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在“三桓”内部,也发生过同样的篡权事件。季康子的父亲季桓子,继任宗主之位时尚年幼,被家臣阳虎趁机囚禁夺权,代替其执掌国政达三年之久。后来“三桓”组织联军,打败阳虎,才结束了这场政治危机。
季孙氏的权势来之不正,家臣不忠,民众不敬,使季康子在执政时处处感到掣肘,故而发本章之问。
【临之以庄。则敬。】——严谨认真地解决民众的问题,民众自然就会敬爱统治者。
临之以庄:严谨认真对待并解决民众的问题。临,上级面对下级;庄,谨严持重。
则敬:则会敬爱统治者。
有一些注解把本章理解为:以庄严肃穆的形象站在民众之前,民众自然会生起尊敬之情。……这种逻辑实在令人无语,板起脸就能获得民众的尊敬?这只不过是一种用面子功夫来行骗的手段,就算能骗得了一时,久了终会被发现无所作为的真相,转而被唾弃,故而这种注解不可
取。
我们一直说,儒学跟佛道的路子不同,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问,以打造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大同世界为终极奋斗目标,这是儒学的“仁”,也是一切儒学理论的核心。
故而,庄者,严谨认真,郑重其事也。统治者要严谨认真、郑重其事的对待民众每一个问题,为其排忧解难,才会得到民众的敬爱。
【孝慈。则忠。】——推行孝慈的伦理行为,民众自然就会培养出忠心。
孝:子女奉养、顺从父母和兄长。
慈:关爱晚辈。
则忠:就会忠诚。
关于孝慈与忠心的关系,孔门第二代掌门有子在《论语》的开篇第二章,就已经解说得很清楚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1.2)”……其大意是说:要避免民众犯上作乱,让国家长治久安,就需要建立一套下位者必须顺从上位者的行为规范。那么,该如何建立这套规范呢?通过推行孝悌这种基本家庭单位的伦理行为,逐步树立下位者必须顺从上位者的行为习惯,继而发展成为整个社会都遵行的礼法,如此便可保障民众不犯上作乱。
民众不犯上作乱,便为之忠。更详尽的解释,请参看前文。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选拔任用贤能的官员,来领导和教化广大民众,民众自然就会乐于听从政令了。
举善: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才。举,举用、提拔;善,本义吉祥美好,引申解作贤能的人才。
教不能:教化能力欠缺的人,引申解作教化广大民众。不能,与贤能相比较能力不足的人,指一般民众。
则劝:就会听话。
孔子所说的善,自然是指传承了他儒学的众多弟子。
儒学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提倡言传身教,知与行结合。孔子认为,当一个人接受了儒学的教化,就会遵行相关礼法,听从政令,表现得彬彬有礼、敦厚可亲,能够跟所有人和睦相处、相敬相爱。而当所有人都接受了儒学教化,并达到自觉遵行礼法的境界,那么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大同世界就实现了。
正如前面所说,这样的大同世界便是儒学的“仁”。不过,这明显是一种理想,难以实现。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季康子问:“使民众敬爱和效忠于我,并乐于听从政令,要怎么做?”孔子说:“你若严谨认真地解决民众的问题,民众自然就会敬爱你;推行孝慈的伦理行为,民众自然就会培养出忠心;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才,来领导和教化民众,民众自然就会乐于听从政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