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宁
上周在看《80年代访谈录》间隙偶然翻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便借来翻读。
一部严肃的历史学著作,写的却深入浅出,文笔严谨,质朴,平实又饱含了先生对一个时代的喟叹,和对时代每一个人的尊重与包容。书本以万历十五年的时间为节点,分别叙述在这个时代前后的各色人物: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海瑞-古怪的道德模范
书中除了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还有很多中西方文明的比较及作者对时代官僚体系的批判,揭露,同情和反思。如其对海瑞的评说:
海瑞是个极富传奇性的人物,他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时悬在上层的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而责成在下面的人在可能的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他尊重法律,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
他是道德伦理的坚定信奉者喝实行者,对国家喝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
但其个人的道德伦理之长,无法弥补一个组织喝技术之短。
古怪的海瑞,无异于历史里的一个古怪的道德楷模。
读海瑞让我不由又想起曾国藩,同样以克己明理而流芳千古,为什么海瑞只能是下层人心中的英雄,而曾国藩却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仔细探究,或许是因为,海瑞把对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他人身上。
便如海瑞拘捕如日中天的总督大人胡宗宪的儿子,怒斥徐阶家购地的行为,甚至一纸公文把嘉靖皇帝从政事到私生活批的体无完肤。
这样的人只能说是勇气可嘉,但缺乏远见和能力,做不了大事。
让另一面,说到曾国藩,我很喜欢他的一句话:“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功。”
每个人都有私心,绝大部份的私心值得尊重,而相比于个人的私心,我常觉得把一件事做起来,做好才更重要。
警惕两极的价值观
另一个方面,我总觉得海瑞的价值观让人觉得可怕。
因为他的眼中只有“善”和“恶”两极的道德标准。不禁喟叹,传统的四书五经扎根在我们的骨血之中,我们是否对光荣,伟大,道德过于高看,我们是否忽略了失败,战争,杀戮,瘟疫太多负面事件的正面影响。
永怀质疑精神和不断包容成长是海瑞给我最好的启示。
理解之同情
读完本书,脑子里冒出陈寅恪先生的“理解之同情”五个大字。
同样的科普读物,市面上不少的历史读物哗众取宠,“某某某就是个傻x”,“xxx这一件大事就坏在xxx身上”,“要是动点脑子的,一定不会这样做!”
很多作者好像都是诸葛孔明,对那些处在一个时代的人有一种嘲讽和鄙视。
像个小丑,其实我们处在的时代洪流中,不断摸索的未来,哪一个人能够看得清呢?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罢了!
我们的历史学家,历史爱好者如果能多一点客观理性和怜悯格局,或许这个社会就会少掉很多戾气和指手画脚,多出很多脚踏实地和包容共赢。
读历史是一个引发人思考的东西,比起一个人怎么成功,看一个人为什么失败,往往更有启迪性。
任何东西聚散终有时。
历史如烟,但过往并不会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