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故事签约作者 李民/文
一
如果把《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这本书的魔法外壳给剥去,其实整本书讲得主要就是父子之间的矛盾与爱。
小儿子阿不思一直生活在哈利·波特的巨大光环之下,这在他没进魔法学校霍格华兹之前,是好事,而在他去霍格华兹之后,却成了坏事。阿不思要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要从孩子变成成人,他就必须摆脱他父亲的光环笼罩。
他结交斯科皮——那个来自马尔福家族,被人传言是黑魔头伏地魔儿子的小男孩。于是他被分到了“不是勇敢巫师该去的学院”的斯莱特林,和斯科皮成为了同学。
他驾驭不了扫帚——“他真的一点也不像他父亲”。于是他开始要求他的父亲“站得离我远一点”,因为他觉得别人“看的是哈利·波特和他那不争气的儿子。”
甚至,他在父亲将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毯子送给他时拒绝收下这份礼物,还说:“拿它做什么用?”“这条发霉的毯子……”
而哈利·波特,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终于忍不住发火:“你知道吗?我受够了必须为你的不开心负责。”
结果阿不思反唇相讥:“我只是希望你不是我爸爸。”
而哈利·波特,一错再错:“好吧,有时候我也希望你不是我儿子。”
原本哈利·波特是想要借送礼物缓和与小儿子阿不思的关系的,结果却让两人之间的矛盾更深了。
后来,阿不思在无意中得知了父亲哈利·波特犯过的一个错误,他和斯科皮偷来时间转换器,穿越回去,想要纠正这一错误。谁知道,错误不但没有被纠正,事态反而变得更糟糕了……
二
儿子与父亲产生了矛盾,然后认为父亲也有做错过的事情,打算靠自己的力量去纠正父亲犯下的错误,这无疑是儿子想要以此证明自己强于父亲。
可是这一逻辑从根本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否定了自己的父亲,其实也相当于否定了自己(没有了父亲,哪来的儿子),而一个人是不能够否定他自己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现实世界中,儿子想要否定自己的父亲而不能,那就只能通过远离自己的父亲来假装父亲的不存在。
我远离你,我看不见你,我就可以当你是不存在的。
可是,看不见,并不代表不存在。
逃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得回到根本上去。
根本是什么?
是父爱被蒙蔽了。
书中,邓布利多就对哈利·波特说:“也许他(指哈利·波特的小儿子阿不思)在等你真正看清他。”
而哈利·波特自己也承认:“爱会蒙蔽人的双眼。我们俩(指他和斯科皮的父亲马尔福)试图给予我们儿子的都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是我们自己需要的。”
三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故事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不爱自己的儿子的,不爱自己的父亲的,那都是极少的。
那为什么父爱还会被蒙蔽呢?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就提到,父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的混合。他爱他的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孩子需要爱,更因为孩子“值得爱”。
父亲要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现得强大,以此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而儿子也要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强大,以获得父亲的有条件的爱。可是儿子的表现,对父亲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父亲就会习惯性地对儿子说“不”,结果又激化了儿子也说“不”的冲动。
书中,哈利·波特在阿不思受伤后,原本是对阿不思充满温情的。结果一谈到让阿不思远离斯科皮的问题上,阿不思就开始对父亲说“不”了。而哈利·波特,也同样对阿不思说:“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不需要你喜欢我,我需要你服从我,因为我是你爸爸,我就是懂的比你多。”
而阿不思的反应是:“我会再次逃走的。”
对此,吴伯凡在文章《父亲给孩子最大的精神遗产,也许是他的葬礼》中就提到:
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冲突,我们常常会觉得是无解的,尤其是父亲,面对这样一种关系会非常的焦虑,也想到过用种种手段去缓解这种关系,但是好像是每一次的缓解,都在加深这样一种冲突。
吴伯凡认为,破解这一父子冲突的办法,在于发现对方的底牌。
所谓“底牌”,其实就是父子双方藏于心中的对对方的关心、认可、尊重还有爱。
四
如何才能发现对方的底牌呢?
首先是承认自己的柔弱。
承认了自己的柔弱,才不会总想着要逞强,才不会轻易把爱自己的人推开。
当哈利·波特向阿不思承认自己也有错,自己也被吓坏了,自己并不好时,他们父子俩的和解,才真正开始。
邓布利多说:“请对你爱的人坦诚相待,显露出你的痛苦。痛苦对人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其次是看到对方的柔弱。
看到对方的柔弱,才有可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才有可能知道原来对方需要自己的爱,才有可能把爱给到对方。
再次是放下对抗,发自内心地去承认对方的重要性。
承认对方的重要性,其实也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而只有“底牌”,才能换来对方的“底牌”。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父亲与儿子的关系,通常都是不怎么好的。而《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一书中哈利·波特与小儿子阿不思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是会被蒙蔽的,我们需要在亲子关系中学会发现对方的底牌,让爱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