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鄂图
西欧中世纪最伟大的编年史家,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克尼亚王朝皇帝亨利四世的外祖父,霍亨斯道芬王朝皇帝康拉德三世同母异父的兄弟,腓特烈一世的叔父。鄂图在巴黎求学后,在德国南部弗莱辛地区担任主教,对罗马帝国的政治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以典型的西欧中世纪“世界编年史”风格撰写了一部八卷本的《编年史》,亦称《双城史》,该书被誉为基督教神学历史编纂的最高峰。
二、历史学与历史编纂
历史学虽然不属于自然科学,却也一样需要实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历史学的成果一般是以“历史编纂(史书)”的形式呈现,因而不仅仅是客观性,历史学家本人的主观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主观性是指历史学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唤起读者的同感。
利奥波德·冯·兰克十分强调史料的重要性,他认为排除掉史料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主观因素,如实直书才能达到真正的历史。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历史是自由的展现,而仅仅追求如实直书。
三、世界史
将全球史作为整体来研究的历史学科,世界史学科的任务是阐明全人类历史的发展及其内在联系。在古中国和古罗马,人们默认世界史就是本文化圈的历史;而欧洲人虽然发现了新大陆并长期统治着殖民地,却依然坚信欧洲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殖民地相继独立,全球交通和贸易迅速发展,出现了足以威胁全人类生命的核武器,这一系列变化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全球历史,世界史研究由此走上正轨。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倡导,特定的史学家通过一定的视角对世界史做出整体性的考查。
20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出生于英国,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古代史,后以外交官的身份参加过巴黎和会。受聘担任伦敦大学教授后,对国际问题研究也有涉猎。他的伯父是确立了“工业革命”这一概念的阿诺德·汤因比。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提倡史学家通过一定的视角,独自完成对世界史的考查。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综合探讨了全球历史的发展,将人类历史划分成21个文明圈。
五、单线发展说与多线发展说
马克思主义史观认为,根据生产关系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原始共产社会、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这种认为人类社会只有一条发展路线的观点就是“单线发展说”。马克思同时指出,这种单先发展模式只适用于西欧社会。
“多线发展说”主张社会发展的路线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一些批判“多线发展说”的人指出,“多线发展说”大都没有系统的历史观,也没有提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
六、依附理论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而拉丁美洲是外围,是卫星地区,拉丁美洲长期受欧洲压榨,处于不发达的发展状态。这种“欠发达与发达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的观点就是依附理论。
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指出,在15世纪末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制,当今世界正处于将全球纳入这种分工体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于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这一“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进而来分析其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七、年鉴学派
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团体,注重“社会史”研究,核心刊物是《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年鉴学派的开端是亨利·贝尔创办的杂志《历史综合评论》,贝尔旨在批判法国史学界当时以政治史编纂为中心的状况,他主张历史学应该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需要科学分析和综合研究。
年鉴学派两位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先后参加了《历史综合评论》的编辑工作。
费弗尔注重对历史全貌的研究,包括科学、艺术、宗教、工业、商业、阶级、社会集团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布洛赫摒弃只从现成文献中了解历史的传统观念,以考古式的方法研究社会历史。
二人共同创办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非常关注经济、社会结构与“精神状态”间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年鉴学派的基地转移到了巴黎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现在的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与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雅克、罗兰·巴特等人类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符号学家的交流日益频繁。“Conjuncture(经济和社会、人口、政治等状况)”也开始以数据形式为切入口纳入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