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中,有的人能力很强,不管是与朋友交往,还是和家人相处,都很好地处理彼此的关系。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感受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积极和乐观,甚至充满了冲突。
也就是说,很多人更善于处理外在的关系,而不善于处理内在的关系。他们很少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与自己相处?
为什么我们处理不好与自己的关系?
简单地说,原因有三个。
1.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
很多时候,讲道理我们都懂,但一到实际情况后就不一样了。比如我们都知道,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遇到具体情况时,很少有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原因也很简单,展露缺点带来的体验很不好:挫败感,失望和对自我的否定。
体验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件事即使再不合理,如果体验非常好,我们在心理上也会接受它。相反,一件事再合理,如果体验不好,最终也会被我们否定。
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总是带来一些负面的体验,会削弱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所以,要接受它,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因此,即使我们都知道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当我们表现出自己的不完美时,还是会很抓狂和痛苦。
2. 不肯原谅自己
内疚是人们对实际或者想象的过失或罪行,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适当的内疚是健康的,也是一个人道德价值的体现。它会提醒我们去做一个善良和对他人有益的人,这样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建立起更融洽的关系。
但是,过度的内疚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变成我们心灵上的毒药,使我们长期处于一种不安和痛苦之中。
尤其是对一些善良的人来说,因为自己的过失而伤害到别人时,这种内疚的包袱是很难放下的。对有些人来说,原谅别人要比原谅自己更容易一些。
越是会照顾他人的人,越是喜欢通过内疚的刺痛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伤害我自己会让我自己感觉好受一点。
很多抑郁症的人,就是深陷在内疚和自罪的漩涡中,难以自拔。
3. 忽视自己的需要
有的人不喜欢麻烦别人,认为占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来为自己做事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内心会有不安,感觉亏欠了别人。于是,我们经常压抑自己的需求,甚至认为它不重要。
这样想是出于一种善良,但是好的动机未必就代表着事情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你总是不表达自己的需要,别人就不会再去想你还有什么需要。如果你总是说我很好,那别人就真的以为你很好,没有不开心的时候。
其实,每个人都有热心和为他们付出的一面,都希望能够力所能及的帮助身边的人,体验做一个好人的自我价值感。但是如果你过于压抑自我,不去表达,客观上就拒绝了别人关心你和爱护你的机会。
以上是我们和自己相处的不好三个原因,如果总是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们会受到两种惩罚:
一是没有活力,二是不快乐。
只有真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人,才会充满活力,活力源于对美好的追逐。一个总是轻视和苛责自己的人,是很难感受到这种美好的。所以虽然他们很和善,但自身会缺少一种生命的活力,没有活力,一个人就很少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1.接纳自己
接纳自我并不是放纵自我,让自己为所欲为。所谓接纳自我,是允许这些缺点在我们身上的存在,承认它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而不是带着排斥的情绪,拒绝承认问题的存在,认为这些缺点不应该存在自己身上。
只有承认问题的存在,我们才理性地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这样一种冷静的觉察和思考,我们就有机会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在优势方面努力发挥,在劣势方面也不为难自己。
2. 打开自己,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
告诉身边的人你想要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让别人不高兴。相反,当一个人既不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表达出自己负面的情绪时,才会激起别人的不满。因为情绪针对的是人,只有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攻击的时候,他才会变的紧张和对立。
如果我们坦然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不带有负面的情绪,这样表达一方面会更容易让对方接受,另一方面也提醒对方,你在这个方面有需要,如果得到帮助会心怀感激。这样在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对方就会主动帮助你,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你需要的。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影响的不仅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还有我们的现实生活。只有对自己好一点,你发自内心的快乐才会多一点。
你有活力和能量了,别人才会从你身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