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年轻的巴菲特看到《聪明的投资者》,“就像是看到了一道光”,随后迅速找到作者格雷厄姆,参加他的课程,后来又加入了他的公司。时至今日,巴菲特仍然称格雷厄姆是其一生的精神导师,“血管里80%的血液,来自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也和《证券分析》、《证券分析》(笔记版)、《国富论》并列为巴菲特最喜爱的4本书。
《聪明的投资者》论题宏大,因此稍显凌乱,必须反复研读才能看到“巴菲特说的那道光”:以债券为参照物评估股票,对择时和择股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择时
如果完全放弃择时,也放弃择股,将得到市场平均收益。操作上也很简单,定投指数基金即可,格雷厄姆认为这是普通人的最佳投资方式。专业的投资者是既择时也择股的,通过集中投资追求超额收益,但需要他们有聪明的头脑、全职的投入、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普通人不论聪明与否,肯定既非全职投资,也无低成本的长期资金,因而不应该追求超额收益,应该转而通过极度的分散投资追求市场平均收益。事实上,站在2017年底往回看,过去57年标普500指数的年均收益率超过6.8%,能得到市场平均收益是一件相当不赖的事情。看不破这一点的普通人,往往没意识到择时,没能力择股又坚持择股,最后落得个亏损的结局。
专业的投资人是如何择时的?格雷厄姆给的方法是:对比10年期国债利率和股息率。10年期国债利率是无风险利率,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就可以躺赚;而买进股票是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因此正常来看,即使所选的公司质量很好,但其股息率也应该比10年期国债利率高一点才对(这一点近年来有不同情况,有些公司刻意留下更多利润用于再投资)。但事实上,据格雷厄姆统计,自1920S到1970S,有些年份10年期国债利率是股息率的2倍多,有些年份股息率是10年期国债利率的2倍多,系统性的价值偏离经常出现。A股的历史比较短,投机氛围也重很多,因此股息率很少有高过10年期国债利率的,到70%往往就意味着股市已经相对便宜了。
巴菲特喜欢用“上市公司总市值/GNP”来衡量股市热度,也被称为巴菲特指数。GNP代表社会创造财富的速度,而总市值代表国家的证券化水平,以及人们的投机情绪。巴菲特喜欢在该比率70%左右时买入。2018年美国的巴菲特指数大概在150%,是比较危险的。A股的证券化水平虽然更低,但投机情绪重很多,2007年股市泡沫时,巴菲特指数曾经到过150%;目前大概在60%,已经相对便宜了。
彼得·林奇也有一个择时方法,叫“表弟指标”,当乡下的表弟都来问你咨询股票时,说明股市已经过热了。这个指标很幽默,但不够量化。
二、择股
专业的投资人是如何择股的?格雷厄姆同样参照债券,给出了一个公式:公司价值=当期利润/10年期债券利率。具体操作上,格雷厄姆提出来详尽的建议:
1、关于当期利润。首先必须是已实现的利润,最好是过去7年的平均利润;而不是关注过去1年的利润,更不能是未来预期利润。因为很多上市公司的财报存在恶意误导甚至欺骗,虽然有会计准则的约束,但激进的财务人员要调整净利润是很普遍的事情,格雷厄姆嘲讽他们是“灵巧的意大利工匠”。比如被格雷厄姆成为“大浴缸”的伎俩,把所有的坏账、亏损都做到某一年去,这样之后的几年就能实现相当漂亮的增长趋势,从而误导投资者。因此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特别注重阅读财报。
2、关于安全边际。即使算出了公司价值,也不应该按这个价格购买,应该低于该价格购买;因为供计算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未来难以完成预测,一旦增长低于预期或者市场情绪转冷,不至于伤及本金。巴菲特后来这样形容安全边际:“载重量3吨的大桥,你只开1吨的汽车经过,绝不开3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