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来访者没有接受咨询师在上次咨询后给予的建议,咨询师可以跟来访者说:
你是一个很好的妈妈, 好在哪里呢?好在她生完气之后他也会有反思,以及,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培养孩子,会保留她自己的风格和习惯,不会完全按照专家给的建议,咨询师甚至可以告诉来访者,今天我可以再给到你几个建议,但是我也欢迎你在下次来访时再告诉我,你并没有这样照做,因为你是一个有创意的妈妈,你那么聪明,一定有自己怎么跟这个孩子工作的方法,这是你自己的课题,我相信你一定会完成的超出我的意料。
2.咨询师在什么时候需要跟随来访者的目标,什么时候可以调整来访者的目标?
一般都是跟随目标。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有一个冰山理论在它浮出水面的那个部分先处理掉,先处理掉最简单的部分,下面隐藏的部分才会浮现出来。这样一点一点往下走,到后面才能触及到比较深的最深层处最核心的部分。
3.躯体化的症状,可以实现某些来访此前想实现的功能。担心就是潜在的期望。
4.对于通过躯体化症状来保护自己的来访者,这个时候需要咨询师做一个选择,是否愿意继续帮助来访者维持她的症状,而不是帮她治愈。
5.如何去理解症状?
症状的背后是一个文化的体现,就比如在中国认为女性的功能就应该去做家务劳动。这就类似于一种文化的催眠。但是咨询师应该是中立的。
对于疑病患者,咨询师要让来访者去理解他这个症状的背后,是生活中的某一个冲突,让他去理解到自己。咨询师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性呈现给来访者,让来访者知道这不是他的错,她还可以有时间有空间去思考,去权衡。他的这些痛苦是有一些来由的,这种来由是方方面面的。让他知道他的这种问题的出现,让她看到她遭遇的是怎样的一个困境和冲突,这种可能是方方面面来由的。这也是咨询师对他的支持。
咨询师是可以有超越心理咨询,在文化社会层面之上的理解的。
咨询师不是要去帮助他消除症状,而是要去帮助来访者实现她想要的人生。可需要运用心理咨询的悖论干预原则,即反其道而行之,它是指让来访者保留它的症状,让她处在症状当中。不再跟症状较劲。同时,还要和来访者讨论在这个病保留的情况之下,可能会要保留多长的时间。趁着现在还病着,想一想,当某一天病好了,那要怎么办?可以怎么做?可以未雨绸缪的引发思考。告诉来访者,她病得很好,让她继续把症状保持,直到来访清楚的知道当病症消失的时候,她可以怎么去应付她的生活?去争取她想争取的权利?可以怎么更好的去生活?心理咨询的悖论干预的方向,也会让来访者感觉到他的躯体化症状有真正被咨询师理解到。咨询师还可以邀请来访者,在每次去医院检查之后,到外面去走走,一个人去一个舒服的地方呆半个小时。让她把她的症状功能化,把她想要去实现的部分去实现一下。咨询师要让来访者看到疑病症状,其实是他应对各种压力带来的躯体性的反应,然后跟他探讨怎么样去消化这些压力怎么样去优化他在家庭当中和重要他人的沟通?怎么样去赋能家庭当中的成员,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美好。咨询师需要更好的支持到来访者。
6.心理咨询不是把问题完全消除,而是引导来访者更好地去看待,怎样与问题共存的情况下去生活。咨询师要做的是如何让症状不成为他的生活当中的干扰。有的时候来访者会发现,当做到这一点的时候,那些症状会变得不那么强烈,甚至是消退。这也是一种工作的思路。
7.在和来访者进行工作的时候,咨询师可以有各种角度的理解,但是最终咨询师还是要将这种做权利的决定交还给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