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一百二十四【722】2024-3-9(2)
原文
早,清理文件。饭后温《高祖纪》必。见客三次。倦甚,小睡。中饭后,温《秦本纪》,至二更毕。见客,陶仲瑜来,久谈。写字、对联、挂屏,共约四百字。灯后清理来文数十件。习字二纸。
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笔意间架,梓匠之规也。由熟而得妙,则不能与人之巧也。吾于三四十岁时,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成。人有恒言,曰“妙来物过熟”,有曰“熟能生巧”,有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圣人,亦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即颜渊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咸丰九年(1859)四月初八日
写字须在三十岁前立定规模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曾虽然算不上第一流书法家,但他在书法史上无疑是有一席地位的。《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引用清人符铸的话评论曾氏的书法:“曾文正公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所尝习,其书瘦劲挺拔,欧黄为多,而风格端整。”所评大致允当。
曾氏有自成一体的书法,在笔者(唐浩明先生)看来,曾体有这么几个很突出的特点:刚劲、陡峭、谨饬、轩朗。这几个特点,使得曾氏的书法在群星灿烂的名家中能卓然自立,自成一种神采,一番面貌。
远在西周事情,贵族学校培养子弟便看重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便是写字。因为有这样的传统,中国馆读书人一向重视写字。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朝考,也就是进士翰林的那一道考试,其实考的是书法。曾氏朝考名列一等第二名。可见,曾氏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字已经是写的非比一般的好了。
曾氏一生爱好写字。他对写字下过很深的功夫,有很多的体验与领悟。他的这些体验与领悟,对于今天喜爱书法者仍有启迪。可惜的是,曾氏早年的日记,重在修身,言及习字的文字几乎见不到。从道光二十五年到咸丰八年之间的日记又没有系统保留下来。眼下看到的这一篇,算是他谈写字的日记中较早的一篇。这时的曾氏已有四十九岁了。正是因为年纪较大,曾氏感觉写字时手钝,从而感叹:写字这桩事,要在三十岁前立定规模。这里说的规模,应该是指大的框架,或者可以说是能出大成就的基础。三十岁之后,主要是一个熟字工夫,熟到极点,则巧妙自然就出来了。
曾氏说,笔意与间架,都属于规矩一类,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有形的,可以言传手教,可以模仿。揣摩曾氏的意思,这些都在规模之列,都是在三十岁之前就应该完成的事。除开有形的外,还有无形的,不可言传身教、不可模仿的,这就是所谓的巧。庄子说,轮扁可语人以规矩,不能喻之以巧,这就是所谓的巧。巧要靠什么来得到?靠的是熟练。熟能生巧,天天练,日日写,熟到极处,巧则出矣。曾氏说,不只是写字,天下庶事百技,都只能走这条路,甚至修身希圣这种事,也要先立定规模,然后天天操习,时时不忘,将良好的品德化为自然的习性,也便逐日接近圣贤了。孔子议论颜渊与其他弟子之间的区别:“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每天都不离仁,其他人只是偶尔想起而已,所以颜回可成为复圣,其他人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