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庞说: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在如QQ,微信,微博类的社交络上,我明确了解并且知道网民想法千奇百怪,每次热点出现,网民们激烈的讨论,每次出了事以后,无端的谩骂,无尽的狂热的追捧也让我不寒而栗。按勒庞的说法来说,我们都是“乌合之众”,我们聚成团,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发声。
在书中,勒庞以“群体的时代”为导言标题,讲明了人类文明社会的本质存在形式。约翰·多恩曾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即每一个体都是相互牵连的,无关乎时间或空间、有形或无形的距离。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
出于对某位明星的喜爱,出于为明星应援的心态,粉丝们组成了后援会,粉丝团,以明星的一举一动作为感情与思想的全部,甚至将其说的一言一语作为警世箴言。他们成为了明星的千军万马,在网络上运用语言等武器,来为明星开辟“流量江山”。这本是粉丝表示自己的喜爱的一种途径、方式。但是,当一切过了头,变了味,就不是原本的好的意愿,而是俨然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邪教的不良文化了。
粉丝形成了各种各样分工及其明确的组织,包括负责打榜的、负责控制评论的、负责接送偶像的、负责制作视频宣传的等等,全部都是为了偶像一人,这与搞个人崇拜已无差别,而且,身处饭圈中的人,会被带入一种狂热的范围中去,为了偶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平时生活中的那个温婉的人,为了偶像而与别人进行言语的争辩时却仿佛变了一个人,用尽各种难听的话,涉及人身侮辱,涉及“九族”,让人惊叹平时那一个温婉的人是否被人洗脑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一个理论“当个人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出现智力下降、易于冲动和信心倍增的心理特征。”显然这位原来温婉的人,因为青春幻想或是其它粉上这位流量明星,在加入一个“秘密组织”(即后援会、粉丝团)的兴奋感,帮偶像打榜(保持流量)的使命感,偶像排名靠前的成就感等多方面的作用下,最终越陷越深,被饭圈文化所侵蚀。勒庞还讲到“在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个人意志会逐渐被群体意志所取代。”在这种“一切为了偶像”的氛围麻醉下,粉丝们会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甚至是一个假想敌,拿着血汗钱去挥霍,把自己大好青春全部心甘情愿给人去用做完成野心的垫脚石。想一想,这真的是太可怕了。
单个的个体感情往往脆弱,并很难转化为外部行为,很容易就胎死腹中。群体感情容易变得统一而狂暴。这里面的原因有:一.在异质性群体中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自己本来脆弱的意识,比如之前只是想去觉得这个明星好像和自己的偶像资源有点重合,但如果大家都说那是我们家偶像的敌人,那八成你也会认为这是你的偶像的敌人。二.法不责众,对不会受惩罚的意识,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三.人多势众可以产生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夹杂在大众之间,仿佛自己一个人拥有了一个集体的力量,弱小变为强大,愚昧者仿佛又拥有了智慧。所以我们能看到,娱乐新闻甚至在官方新闻下面,总是有一长串相似的粉丝控评,企图通过数量,来控制舆论风向。我们还能看到,他们将一切对于偶像不利的消息、账号,投诉、举报,以维持着自己的偶像的“完美形象”。
于是我们能看到,粉丝疯狂的举报对他们偶像不利的平台、应用,甚至对发表意见诉求的普通人进行网络暴力,恶意私信,更有甚者,利用教师等职业便利,对身边的人进行洗脑,不允许他人有不同的意见。旁观的普通人或许会疑问,这到底是追星,还是想建国?
勒庞曾指出,个体秉持的信仰在群体中湮灭。他对“群众心理”研究有两个起点:传统的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毁灭;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这两点互为表里,皆为引发传统社会进入现代转型的主因。群体有其自有的夸张式的崇拜偶像,并且群体的偶像崇拜不会消亡。群体对观念只会全盘接受或者完全拒绝,信徒盲目服从偶像的指令,并有狂热的渴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明星一呼,粉丝百应”的现象了。
偶像全是不好的吗?
当然不是。
我们看到明星引导粉丝进行公益活动来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也看到医学教授冲在抗疫一线,为生命开辟“绿色通道”;还能看到科学先驱们为科学事业奉献生命,给现今的众人以启发……这些真的偶像,给予我们正能量,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而不是沉迷虚拟网络,让愤怒充斥于心,干一些不理智的事,成为“邪教徒”。
以上就是我结合对《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理论对近来的乱象一个理解,我理解较浅,有些问题未能看透,但是出于真心,希望“饭圈文化”得到净化,让评论不要只是一个群体的“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