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你自己的,永远不是爱情和婚姻
——《out of AFRICA》影评
文 | 香雪螺
朋友说,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如果不写点什么,总觉得自己没有看完。不知道是懒惰还是什么原因,每次想写点什么,总是找借口就拖过去了,那么,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你没有思考,你就是在浪费时间。而时间,恰恰是现在最贵的成本。
前两天在某篇文章里看到,说一个女的不要车不要房,只想要一份纯粹的爱情。我觉得她的价值观也对也不对,她在几年的时间里,对爱情不闻不问,一心只想着工作赚钱,买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子,然后去向自己喜欢的人表白,最后收获了爱情。
最近也看了很多励志女性的故事,比如《巨人的陨落》里面的艾瑟尔出身低微却逆袭成为国会议员,《花滑女王》里的娜迪亚虽家境贫寒天资不足却最终成为花滑女王,还有就是本电影的主角凯伦,虽然婚姻失败、爱情失败、生意失败,最终却因为这部分经历成为了一个小说家并被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走出非洲》这部影片,一举斩获奥斯卡七项大奖,它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也不仅仅是一部女性励志的电影,而且不像其他好莱坞电影那样,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觉得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她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好的开始。
电影从自述:“在非洲的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开始,一个超龄未嫁的丹麦富家女,为了挤进上流社会,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头衔,为了不被人嘲笑,和一个败光了家产空有一个头衔的男爵做了一场婚姻的交易,然后带着全部家当只身坐火车到非洲肯尼亚与丈夫完婚。在路上,她遇到一个靠猎象牙为生名叫丹尼尔的人,这个人,成了她在非洲最美好的回忆。
第一天就在俱乐部受到男人的歧视,结婚没有结婚戒指,不到一个小时的结婚典礼让她无所适从。丈夫还私自把牧场改成了咖啡种植园,结婚第二天就出去打猎没有归期。这和如今为了结婚而结婚,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婚姻何其相似啊!
凯伦毅然挑起了经营农场的大梁,努力的融入到新生活当中,她认识了新的朋友,也期盼着丈夫能在下雨前归来,冒着大雨去迎接,甚至还想着和不爱自己的男人拥有一个孩子。然而她的美好期盼被一场战争打乱了,丈夫加入了战争却找她要补给。为了见到丈夫,她带着仆人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拉着一牛车的物资亲自送到前线,路上迷失了方向,还英勇的大战吃牛的狮子,结果等来的是丈夫的冷漠,还有丈夫带给她一生的耻辱——梅毒。为了这个病,她付出了终身不孕的代价,却还是没有换来丈夫的爱。
于是她果断的让丈夫搬走了,她用工作麻痹自己,亲自下农场劳作,农场也在几年以后给了她丰厚的回报。本来不适合种咖啡的地方,咖啡一年年丰收,她与当地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她说服当地人去医院看病,她请牧师办学校教黑人孩子学习,没有丈夫的爱,事业却成就了她。然而,一场大火让她失去了所有,婚姻、爱情、事业,什么都没有了,最终,她变卖家产,离开了这个她生活了17年的地方,重新回到了丹麦,再没有回过非洲。然而,非洲这个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变迁而遗忘,她将这段往事写成了书,让它变成了永恒的经典。
关于爱情
先说说爱情吧!诚然,这不单单是一部爱情片,但是爱情造就了凯伦的勇敢、独立、坚强。一段交易来的婚姻,除了带给她头衔和屈辱,什么也没有带给她,不管她怎么努力,不管她怎么的温柔漂亮持家,男人不爱就是不爱,就算你低到尘埃里他都视而不见,好聚好散的结局已经很不错了。命运不应该是押注在一个男人身上的。
好在她遇到了丹尼尔,这个男人不是她用钱买来的,她感受到了什么是爱与被爱。可是这个男人,天生放荡不羁,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属于大自然:“三把步枪,一个月的补给,以及莫扎特”,是他一直在路上的真实写照。他的两件礼物,开启了他们的友情和爱情。他送她一支笔,对讲故事的凯伦极尽赞美和欣赏,让她把她讲的有趣的故事写下来;他送她指南针,让她勇于去冒险,让她不要迷失方向,也指引着她方向。
他在派对上对她情不自禁的一吻,他带她自驾旅行,飞驰在非洲大草原上,带她深入到大自然,带她见识非洲大草原的壮丽风光,带她露营喝酒聊天,带她打猎,温柔的给她洗头,让她打开心扉并且极尽浪漫。
他对她说:“I did like to do that!”
如此直接,却是男女之间关于情欲的真实写照。
她说:“if you say anything now,i will belive it”
那么干脆,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
可是这样一个浪漫、温柔、有趣的男人,有几个女人可以抵挡得住他的魅力,有几个女人回选择拒绝?况且,他还学识渊博。他开着黄色的飞机,带着她翱翔在天空,飞过广袤的草原,飞向雪山,俯瞰这块神奇美丽的大地,追逐奔跑的羚羊,略过全是火烈鸟的湖面,领略着非洲独特的壮美景观,最后牵起她的手……。也让她一次一次的离别,等待,迎接,却最终不愿意被一纸婚约所束缚,给她婚姻的承诺。
他教会她:“世上凡是又价值的、值得拥有的东西,要得到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我相信我就是其中之一。”她活出了自己的价值,所以最后浪子不得不为她折服,答应和她一起回欧洲,只是可惜,就像徐志摩和林徽因似的爱情一样,在离完美还差一点的时候,飞机失事,凯伦唯一拥有的爱情,长眠在了非洲的青山绿水中。
关于丹尼斯
可以这样说,丹尼斯的生活是所有人羡慕向往的生活,我们总说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丹尼斯就是这样一个人,热爱自由胜过热爱生命,胜过热爱爱情,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他追求自由的脚步,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凯伦,他对战争有着自己的看法,他看到的是矛盾的根源;他对非洲是真的热爱,他知道对于非洲人来说,这些殖民者只是一个过客,而不是非洲的主宰;当凯伦要办学校的时候,他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他们的意见呢?将自己认为对的文化强加给他人,这一定是对的吗?
他对爱情的态度是,最好的爱不需要什么来证明,如果我死了,你也会死吗?是的,不会,没有爱情你不会死,没有婚姻你也不会死,只要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如凯伦一般强大的女人。
像丹尼斯这样的一个爱人,拥有足够的神秘感和新鲜感,为人和善,又浪漫又体贴,懂得欣赏,让人进步和愉悦,永远给予女人坚定的支持(最后凯伦破产时请求新来的长官给地的事),不但教会女人怎么去爱,也让女人永远在进步,这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爱情。不是车子房子和票子,精神上的愉悦远比物质重要得多。虽然最后没有完美的结局,丹尼斯差点放弃了自由去追随爱情,命运却他长眠在了他喜欢的这片非洲大地上,也算是自由了吧!
关于观念
凯伦虽然是富家女,但在阶级观念比较重要的时代,有钱不代表可以挤入上流社会,那些拥有头衔的贵族,即使再落魄,身份也是高人一等的。就像我们中国封建时期的皇家国戚一样,只有联姻可以改变她们的身份,从此受人尊敬。凯伦就是基于此目的,先是做了男爵弟弟的情人,后来发现被欺骗才破罐子破摔,来了一场婚姻的交易。可是最后带给她的,注定没有好的结果。
第一次到非洲,凯伦去某个喝酒的俱乐部找她的男爵,所有人都对她的到来怒目相对,侍者告诉她,俱乐部不欢迎也不接待女宾,而且那个时候的贵族女子基本上都是不工作的,有的还不让上学,只能请老师到家里教。出去参加聚会都是为了给男人撑面子的,所以地位并不高。可是凯伦破产走的时候,她却被邀请去俱乐部喝一杯,这个时候,凯伦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凯伦了,她的坚强勇敢,打动了这群男人,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凯伦看到一个非洲小男孩腿伤已经恶化了,但是小男孩坚决不去医院。后来凯伦通过承诺给他工作,可观的工资,才让小男孩改变观念去医院治好了腿,最终成为了她的厨师,在凯伦走的时候还非要跟着凯伦走。
凯伦对酋长说她要让那些小孩子学习认字读书,酋长说你们英国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真是像极了我们古代的教条,读书无用论。只是凯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把欧洲文化强加给非洲人并不一定是对他们好,丹尼斯说,他们也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文化,他们只是没有写下来而已。因为那个时候非洲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当地人没了土地还沦为了奴隶,打仗就让他们冲在最前面,但是被外来者统治着,其中的屈辱可想而知。连凯伦都说,我的仆人,我的池塘,我的所有。当时的凯伦就代表了大多数的殖民者,直到他们都像凯伦那样永远的离开了非洲,非洲人才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文化。
近些年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也是如此之大,国人纷纷效仿,可是毕竟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中西方文化及各方面差异都很大,就像爱情一样,适合我们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西方的就是好的。
关于善良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不能选择种族和肤色,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生而为人,我们都可以选择善良。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像凯伦一样,她用她的善良对待她的佣人,这些人也以善良来回报她。她的管家陪她送物资到前线,给她擦拭伤口,照顾生病的她,在她回家治病后,天天为她的房间换上新鲜的花,总是默默的陪伴着她。她回来时,妇女儿童夹道欢迎她,在她口袋里掏糖果,送她可爱的猫头鹰。
仆人说,夫人,如果你找到了营地,请通知我,务必将那堆火燃得更大一些,这样,我就可以知道您在哪里了。
到了最后,她终于是凯伦而不是伯爵夫人了,她的生意虽然失败了,但她得到了更多珍贵的东西,她找到了自我,她把指南针送给了管家,她终于不用靠指南针去寻找方向了。她也明白属于她自己的,不是爱情和婚姻,就像她在丹尼斯葬礼上说的,他(它)永远不属于我。这个它是爱情,也是非洲这块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但是她已经得到了该得到的。
电影结尾又说:“我在非洲曾经有一个农场……,我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
突然发觉一篇影评根本无法道出自己所有的想法来,经典永远有经典的道理,现在越来越喜欢欧洲的历史了,通过电影和书籍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化,明白了我们的差距,也觉得自己看到的越多,懂得的越少。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总有不同的故事发生,而爱情总是主旋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希望这些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成长,自立,爱情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经历过失败,我们要学会怎么样去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