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被峨影厂三结合进入录音车间领导班子。我的分工是主管设备、技术和多种经营。
我进入领导班子时,录音车间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常年处于政策性亏损状态。当时峨影厂生产技术中心要求录音车间在新班子领导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扭亏为盈!
根据录音车间现有设备和人员配置状况,经过历年资料分析测算,平均要达到80%的满负荷生产能力,峨影厂全年应有18部单集故事片投产,并全部交由录音车间进行后期录音制作,车间生产能力才能进入欠饱和状态,收入与成本之比始能达到保本点。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局下达给峨影厂全年仅有区区10部故事片的拍摄任务,即使只要求保本生产,这还存在8部电影片的差额,这额外的8部电影生产任务,谁给你?
为此,我们拟定了扭亏为盈的方针,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录音车间刚从美国进口不久的全套电影录音、混录设备的生产潜力;二是要使车间其他设备、录音棚及各工作室达到全年满负荷运行,这样才能弥补因故事片片源不足,而造成的车间财务账面亏损。其主要措施是多接些国内其他无设备、无制作能力的制片厂、电视台和音像出版社委托的录音制作加工业务。通过这些措施的施行,上述业务随着车间改革的深入,几年来已经逐步成为车间的一部分日常工作了,车间的经济核算已向减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自开放改革以来,车间一直在为各地电视台、音像公司、企业……开展一些音像配音和通俗音乐录音母带制作加工业务;录音车间自己也开发了一些录音节目盒带产品在全国发行,尽管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这些毕竟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小制作,车间原有的那些设备基本用不上,而且有些节目制作,还需要到其他单位租用设备。这些小制作的加工费收入低,占用人员多,杯水车薪,解决不了车间扭亏为盈的大问题。
诚然,上述多种经营收入可以代替一部分电影制作收入,但毕竟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所以能否找到经济效益高,成本投入少,专业又对口的产品,这才是录音车间扭亏为盈问题的症结所在!
进入了1988年,这以前我们为车间扭亏为赢所作的努力始终未有大的起色。一天,我们几位车间领导偶然谈到了,如果能够争取到电影译制片任务,这不但利用了车间现有的先进录音设备,而且经济效益也会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这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设法去打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公司)这个关系,争取每年从中影公司得到几部外国电影故事片的译制任务,即可解决大问题。我们把这一想法报告了厂的生产技术中心,得到了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
根据我们了解,承制译制片的单位每部片子大概可以得到X万元的制作费(具体数字忘记了,除去成本后大概与录制一部国产故事片的收入相当)。
众所周知,我国译制片生产历来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承担的。过去长春电影制片厂主要偏重译制前苏联、朝鲜、印度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而上海电影译制厂主要偏重于译制美、英、德、法等等西方国家的影片。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的输出和外国电影的进口业务,都归口中影公司管理。而外国电影译制片的业务、片源和财务结算都归中影公司直接分配和具体指导。因此峨影要想拿到译制片的生产任务,非要攻克中影公司这一道关不可。
录音车间放映组组长、放映技术工程师和车间党支部书记老秦,早期曾在中影公司放映室工作,也曾被派驻匈牙利和捷克大使馆工作。他与中影公司的主要领导,那时就是同事关系了,他们相处非常融洽。他告诉我说他可以出面去疏通这层关系,有一定把握为峨影厂争取到外国电影的译制权。
不久生产中心决定派我和老秦去北京中影公司活动,以争取到外国影片的译制业务。
到了北京第二天,老秦就与他的老同事,那时中影公司的负责人打电话说他来京出差,现在已经到北京了,我们准备去看他。电话那边立即问他住在哪里,欲派车来接他去叙旧。我们压根儿就没想到此事发展如此顺利,我们抓紧时间商量了一下对策,决定老秦主谈,我配合,见机行事。
不久果然来人来车把我俩一同接到中影公司与他的老同事见面。到了中影公司,见着了他这位老同事,老秦把我介绍给他。这位领导问我们来北京有何贵干?老秦编了一个我们事先商量好的理由,接着老秦以闲聊的口吻说起,说到峨影搞开放改革之困难,又说到我们录音车间刚进口了一套美国设备,因片源不足摊销的成本很高一直亏损,他又是支部书记,感到压力很大。
我又把我们搞多种经营的情况,特别是搞过电视剧译制配音的情况,好像无意之间引出来的话题向这位领导作了汇报。此时领导插话说你们愿不愿意搞译制片嘛?闻听此言我俩心中一阵窃喜,正中下怀,果然幸福来敲门了。我与老秦连眼神都不敢交换,怕被识破这正是我们这次来京的目的。
领导继续说,xx厂有把译制片价格提高的意见,我们还没有答应他们,那就把他们的任务先分一部分出来給你们吧。他接着问我们有没有好的配音演员或班子。我赶紧回答说:"有啊!力量还比较强!厂里有一些现成的译制片导演和配音演员都是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调过来的,如曾经配过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拉兹的崇连文和其他好些配音演员现在都在峨影厂。"我故作恍然大悟状说:"哦!想起来了,我这次还带来了一部为xx音像出版社译制的外国电视剧母带,是准备趁这次来京出差交货的。"随即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录像样板带取出来交给他。领导说能不能在这里多放几天,他好让公司主管译制片的同志先看看再说?我说可以啊!我就把录像带留了下来。后来又谈了一些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到了要吃午饭的时间了,他要留我们吃午饭,我们说已经约好还要去北影厂和科影厂办事,就告辞了。
这事仅仅过了一天那位领导就打电话请我们去他家吃晚饭。饭后他告诉我们,译制片的事情问题不大了,公司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都看了你们的录像带,觉得质量还不错,现在只等经管译制片的领导签字这件事情就成了。今年就先给你们两部片子试译一下,锻炼队伍,总结经验,明年要译的片子还多着呢!
大约在1988年6月,中影公司直接给峨影厂发来了第一部待译片。这是一部印度歌舞片,片名叫《孔雀女》,片长136分钟。厂生产中心见片后立即按计划成立了一个译制片组,其中包括以下译制片职员:由我任制片主任,生产中心刘小重为副主任,聘请米家山为译制片导演,罗国华录音,剪辑徐迅雷。
在译制组成立会上,由米家山发表导演阐述和构想。米家山的思路是,不能一味模仿上海译制片厂那种不中不西的,捏着鼻子扮假洋鬼子说话的声音;也不能模仿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的那种土鬼子音色,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要配置出具有峨影厂特色的译制片来。
下一步是按计划选拔译制片配音演员。采取推荐与报名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并在录音棚内让报名演员参与实际角色配音的方法现场确定遴选演员。光选演员就几乎花去了一个月时间,最后初步定下来了几位演员。后来又随机选出《孔雀女》中的几个片段,让这些已初步选上的演员试配出来,请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及业务人员们,在标放间试看、审查若干次,直至得到了他们首肯后才正式开始配音。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一炮打响,争取不要在译制片中留下遗憾,让中影公司领导满意。
参加这部片子的配音演员如下:玛尤莉----高明洁,默罕 ---- 张国立,温卡 ---- 郭宏,温卡母亲 ---- 李燕来,微达 ---- 刘然,沙巴拉其 ---- 李鉴秋,沙思 ---- 宣晓明,瓦塞萨 ---- 纪洁。
其中,高明洁、刘然和李燕来三位,过去只是普通的配音爱好者,从来没有正式参加过影视配音工作。这次初次来应征配音就被选上实属不易。高明洁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不但被选上,而且还担纲了片中女主角的配音,她自己也觉得意外。其他几位配音演员都是成都乃至全国配音界的大腕儿,他们有的是成都各话剧团的知名演员,也有成都各电台、电视台的知名主播,他们也是峨影厂客串配音的常客。他们的声音各具特色,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准确,音色贴近人物。就配音演员来说,他们可以做到音色多变,可塑性强、特色鲜明和感情丰富,能准确把握住原片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语言风格和作品题材,进行语言的二度创作。
译制片组经过了大约两个月的辛勤工作,克服了一些技术上和艺术创作上的困难,最后胜利完成了峨影厂有史以来第一部译制片的配音和样片混录工作,经送中影公司审查后顺利通过,并得到较高评价。后来中影公司又发来一部捷克斯洛伐克故事片《跳高的人》进行译制。这是峨影厂第二部译制片配音的尝试,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孔雀女》译制完成后不久,我被调动到深圳一家公司工作,至于以后录音车间是否还继续承担外国电影片译制工作,我就不得而知了,更不知道录音车间下一届领导为扭亏为赢而奋斗的最终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