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故事开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富二代的学生叫子贡,也赎了一个奴隶。
但子贡不缺钱,回国后拒绝去报销。于是,子贡一夜爆红。只有孔子破口大骂:“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
子贡救人而不贪财,本来是想做一件好事,但是因为全民吹捧,形成了社会共识,就是救人不能为钱财,看上去非常美,却不知违反规律的事情是不可持续的,果然,因为担心救人之后如果拿钱被人耻笑,就没有人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后来鲁国没有人去就本国的奴隶了。当大家都觉得子贡义薄云天的时候,却破坏了规律,事实上成为一件最恶之事。
为了理想去办坏事,历史上层出不穷,远到王莽试图恢复周礼,近至全民大炼钢铁,无不是为了全民都认可的美好事物,而承担了灾难性的后果。
这就是道德经第二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人都执着什么是美,这样就不美了。 天下人都执着什么是善,其实就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圣人做自然而然的事,不去做人为生出来的事,他用行动去影响别人,他用行动去引导别人,他用行动去教育别人,不会只说不动,尊重世界万事万物,不去干预它们的生长、发生、发展情况,要从这里开始到那里结束,不应该这样生长、发生、发展要那样生长、发生和发展,也就是不把个人的意志和意愿加入世界万事万物中。他有所收获,他有所成就,他取得成功,也不居功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