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楼下看郝老师给顾客介绍产品,一堆人围着,她举重若轻,那种氛围好得我有点陶醉。反观我自己,大多数表情的轻松背后,是自己莫名的忐忑。
那些忐忑是什么呢?我自问,是对产品的不信任吗?专业知识的缺乏,我的信任有点盲从。但坚持我使用,我分享的原则,从不说夸张的话,对于拿不准的事,及时咨询,几个回合下来,信任在增加,质疑在减少,我并没有太多的心虚啊。
但我还是能感觉到自己的紧张,那是对成交的渴望?对风险的恐惧?对于他人看法的在意?这些都有,也会影响我。那么那些大咖就不在意?他们是在意,同时能够处理好这部分问题的。那么,说到底,这还是我的问题了,这也是做不到逢人就说,朋友圈信息轰炸的真正原因。
这样的忐忑,还想藏在骨头缝里,那里小时候想跟找朋友玩却不敢说,怕被拒绝的忐忑;也是想跟父母说点什么,又怕被否定的忐忑;还是在老师面前能不能得到赞赏的忐忑。但是不管如何忐忑,还不是要以自己的面目示人?好也罢,坏也罢。
母亲一辈子在意形象,在意活计好不好,以为这些搞定,就能被他人认可。其实一个人的成熟包容,是需要一辈子修炼的。但是即便自己已是圆润通达,就不会在夜里梦回时,感觉到一丝丝不适吗?
活在他人目光里,不知不觉的忘记了自己。到头来忐忑一生,不安一生。也未必可以获得一个赞。那么,这样的忐忑意义何在呢?关注他人,就一定要迎合他人吗?
昨天看小妞攀岩,从开始的忐忑,只能攀到一半,到最后爬到最高处,一次次尝试,旁边的掌声,鼓励声都置若罔闻。她活的,是自己。也许,应该学习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