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话文】
晋武帝司马炎任命李憙为太子太傅,征召犍为郡(现四川省彭山县)人李密为太子洗马(官名,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李密因为祖母上了年纪,(呈递《陈情表》)坚决辞让不受,司马炎准许了。李密与人交往,常常在公众场合,批评对方过失,并恳切责备,他常说:“我独来独往,除了影子外,没有同伴。但我却心无恐惧,就是因为我对别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缘故。”
【解读】
宋代有人说过:“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抒情佳作之一的《陈情表》,广为人知,这篇文章也被选进高中课本。
李密的《陈情表》,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大义,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其辞意恳切,委婉畅达,流露真情,人们只要读之,无不被李密赤诚的孝心所动容。
我们读了蜀国灭亡和晋国初立这段历史之后,再来看这篇文章,李密辞不赴命除了要供养祖母以外,似乎还有很多的政治考量。
《资治通鉴》此处就有一大疑问:大儒司马光对“忠孝”毫不含糊,他前边对王祥的“孝”有细节交待,对司马炎的“孝”盛赞之为“不世之贤君”,可是对李密的“孝”以及这篇感天动地的《陈情表》为什么只字不提呢(《资治通鉴》原文没有提到《陈情表》,上边白话文括号里的字为笔者所加)?看来,司马光对李密的“孝”是不认同的,那么,为什么不认同?
当时,司马炎想要征召李密入朝做官。原因很简单:李密的口碑很好,应该用他做官,以显开明,但李密是蜀国的亡国之臣,不能再继续留在蜀地。
但李密并不愿意再做晋朝的官。其一,他是蜀汉旧臣,对旧朝有感情。后来司空张华问李密如何评价刘禅与诸葛亮,李密给的评价非常高。其二,司马家篡位,名不正言不顺,政治形象不佳,正统士人耻与为伍。其三,亡国之臣,属于被控制使用对象,随时都有惹祸上身的风险。
但不出来做官,就是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被杀头的。于是李密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和借口来推脱,就是孝行。
之前的文章,我们分析过,司马炎是带着家族“弑君”的原罪登基的,不好倡导“忠”字,所以要以孝治国。
在《陈情表》中,李密给司马炎戴上大高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顶大帽子一下子扣住了孝行这个西晋王朝的核心价值观,司马炎只好顺水推舟,对李密的行为给以赞赏,并同意不让李密进朝为官了。
现在回头看,司马光为什么对李密的“孝”及《陈情表》无动于衷?
传统的儒家观念,在“忠孝难以两全”时,要优先为国尽忠,以忠代孝。司马光可能认为,李密的“孝”是一种政治借口,是“不忠”,不足以作为封建统治的“标杆”。
从政治的角度分析《陈情表》,更能看出李密的为人。李密很巧妙地实现了为祖母尽孝,为故国守节。
附:李密《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