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女标准的认识,一直在其体态的丰腴和身姿的苗条之间来回游移,有所谓“环肥燕瘦”之说。但总的来说,描绘她们身材丰满健硕的故事都显得比较真实和健康,而那些渲染她们身段轻盈窈纤细的事例,则显得虚妄而病态。像汉朝赵飞燕姐妹可以在掌上跳舞的故事绝对是不可能的,而“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典故则反映出了当时变态的审美取向。
审美标准一直在变,那中华文明早期的美女观是怎样的的呢?虽然如今无法考究,但通过诗经中的一篇《国风•卫风•硕人》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国风•卫风•硕人》是中国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首写实描绘女性美丽的诗篇,吟颂的是齐庄公之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盛况。诗中凸显了庄姜的高贵身份,赞颂了她的绝代风华。诗文是这样写的: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首诗成篇于三千年前,其中的很多用词对如今的人来说已经很生僻,也很少再使用。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这两句诗已经成了描写中华古典美女神情气韵的千古绝唱,自其诞生以后就再也无法被超越了。人们对这两句诗是如此熟悉,运用它们时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似乎忘了它们来自遥远的三千年前。
但是,当人们频频用这两句诗来赞美各色美女时,却淡忘了这首诗的题目,也就是作者对人物形象最核心的勾画——硕人。
在“毛诗”里,将硕人的“硕”字解作“有大德的人”。而将第一句“ 硕人其颀”中的“ 颀”字解作“身材修长”。很明显,在诗中,“硕”和“ 颀”都是用来形容人身材和体量的形容词,如果“颀”解作“修长”,那“硕”就该解作“胖大”。但“毛诗”的作者毛苌,将“颀”按本意解释,却将“硕”的本意曲解和回避了,这是为什么呢?盖毛苌之世正是“燕瘦”之时,以当时的审美观是无法接受一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儿却是个胖子这个事实的,所以只能在解释中违背作者的本意了。毛苌作为一个大学者,岂能不知其中之意,但面对当时的审美潮流也只得屈从。然而由此可见,三千年前的中国人看美女时,是以胖为美的。
从《国风•卫风•硕人》作者的本意和“毛诗”对其意的曲解,可见中国人基于女性体态的审美观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一个时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美女在另一个时代很可能是个被嫌弃的“无盐”。赵和德、赵飞燕姐妹这样的“柴禾妞”在唐代可能连做丫鬟都没人要,而杨玉环这样的丰满身材到了“细腰”楚国只能是被饿死的命,像武则天那样的“宽额广颐”要是穿越到如今这个女性做梦都想长个“蛇精脸”的时代,一定会被讥笑“大饼脸”。
时代在变,审美观也在变。虽然有些因素是共通的,但即使在共通之中也蕴含了巨大的不同。比如画峨眉,点绛唇,在任何时代都是对女性美的修饰,但从存世的唐朝仕女画中可见,那时的“峨眉”和“绛唇”放到现在是要吓死人的,今天的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其与美联系在一起。因此看待不同时代的美女,应该跳出时代桎梏,抱持客观科学的态度。如今,官方对“硕人”的正式解释是“高大肥白的人”,这就回归了本意,还了三千年前那位无名的伟大诗人一个公道。
其实,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女性的美也是因人而异的,无论胖瘦,都是女性美的一种。只要是健康的、善良的、有着良好文化修养的女性都是美的。虽然上苍不会眷顾每一个女性的样貌,但后天文化的浸染可以改变一个女人的骨相,让她变得雍容高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一个多读书的女性,往往对美有着理性的认识和坚持,不会因为困于流俗而去做削足适履的蠢事,使自己受到不应有的伤害。人们每每哀痛于女性因整容而丧命于庸医之手的不幸消息,也为她们由于不智,而使自己本来如花般的生命遭遇无妄之灾,感到深深地遗憾。正在为减肥而“消得人憔悴”的女性,不妨读一读《国风•卫风•硕人》,也许从此对美会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