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有的时候,我们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
有的时候,我们对一个知识点有印象,但却不记得哪本书上看到的?
有这样一个曲线,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是18世纪的时候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
这个曲线到底是讲的是什么?其实它讲的就是我们记忆的规律。
根据这个曲线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事物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我们记忆的东西,刚刚开始遗忘非常快,你短短的20分钟以内可以遗忘41.8%,一天后几乎会忘掉74%,一周后就会忘记79%。
所以当我们读完一本新书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基本不记得书上讲了什么”的感觉。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读书人”感叹“读过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大多数的上进青年怎么做?看一遍就忘,那就多看几遍,肯定会记住了。
没错,记忆曲线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如何将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需要不断的重复。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通过多看几遍书,就会记得并且掌握书中知识的。尤其是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够沉得下心反复去看一本书呢?
在日本有一个叫西冈一诚的学生,他高中就读于一所普通高中,成绩很差。
他连续两年报考东京大学,即使他不停的努力看书学习,结果都失败了,是不是有种痴人寻梦的感觉?
但是,到了第三年,他改变了以往读书的方法,按照自己总结的读书方法,科学的读书,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最终成功考入了东京大学。
他以切身的经历证明了,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解读能力不是天生的,读书并不需要天赋,而是需要合理的读书方法。
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写成了这本《高分读书法》,虽然写的是“高分”,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需要提高读书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力和解读能力。
我读过许多有关读书方法的书籍,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想它们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但是读完却让我收获颇丰,有种想要立刻“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一下”的冲动。
因为这本书是一本实操性非常大的书,作者将几种读书法是什么?怎么使用?具体的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都一一列明,而且逻辑清晰,语言言简意赅,最终还给出了如何选书的方法,满满的干货,非常实用。
01.提高读解力,读书前请用“装帧阅读法”
在开始读书之前,大家会做什么?很多人会说,看书前还能干什么?拿起书,翻开不就行了。
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
认真看一下标题、封面、腰封,了解一下作者的简介,甚至是写作背景,这些被你忽略掉的细节,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作者将这一方法称为“装帧阅读法”,就是通过书籍的装帧,让你能够“闻一知十”,因为这些内容虽然少,但却是这本书精华的提炼。
装帧阅读法不是简单的让你看一遍,知道个大概,而是要进行深入的解析。
首先,从书名中获取三条信息,写在便签上。比如《高分阅读法》这个书名,可以写“这是一本讲读书方法的书”、“帮人获得高分的书”、“能让人学习成绩提高的方法”等等。
然后看腰封,同样的写出几条信息写在便签上,看完腰封后,再看作者简介,作者的其他作品名称,都可以让你收获不同的信息。
这个时候你应该就有10枚左右的便签了,将它们粘在书前后封皮里面。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麻烦,书还没有读就要写这么多东西。但是它们是非常重要的线索,你得到的信息越多,你之后阅读就会越轻松,记忆也会越深刻。
这个时候,你要试着“做假设”,想想这本书主要讲的什么?它的整体脉络是什么?是通过哪些方法达到的?
这些内容,你可以通过目录或者前言来了解。请在便签纸上写下这三条:阅读目标、实现方法、阅读起点。
比如我们看一本心理学的书,便签上就可以这样写:
阅读目标:知道心理学是什么?
实现方法:通过理解“心灵存在的方式”、“心灵运行的极致”、“如何研究心灵”这三章来实现目标
阅读起点:完全不懂心理学
如果当你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与这个假设有出入的时候,可以进行修改。
目标设置只是一个开始,但是一定要有阅读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鞭策你走的更远。
不要抱怨读书前就要做这多,因为这一步迈出后,会让你后续的步伐更加轻快。当你再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和你便签写下内容想对应的地方,会让你的记忆更加深刻。
02.提高思考力,读书时请用“采访式阅读”
如果我告诉你,希望你“不要看书”,相信你会大吃一惊。但是这是真的,作者建议“不要看书”而是去“采访书”。
会读书的人不是纯粹的去阅读,而是带着记者的心去采访。
躺在沙发上,仰着脸举起书,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读书的姿势。但采访式读书要有一种采访的姿态,像一个专业记者一样,身体前倾,手里握着笔,或者书旁边放着纸笔。
不管是什么书,什么文章,带着质疑去读总是没错的。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鲁迅先生也提倡要有“怀疑主义精神”。
“采访式阅读”就是要“边读边问”,作者这样说真的对吗?有什么理论依据吗?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呢?
不停的发问会让你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是一闪而过的文字。
如果有疑问就写在便签上,贴在那页的纸上。
挑选重要问题有3个标准:
1.作者开篇时就提出的问题。这一般就是一本书的核心观点。
2.对应多个答案的问题;
3.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你单独记在笔记本上的重点问题,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90%的问题你会在书中得到解答。
因为作者在写书的过程中,往往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会为了给读者铺路,引导读者阅读。
就好像辩论的秘诀一样:要为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预先挖一个坑,然后想办法让对方跳进来。
如果你发现了这些问题,那恭喜你,你就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文章的脉络在你眼前会变得异常清晰。
当然,如果你提的问题在书中找不到答案,这也很正常。那么就在网络上搜索,或者将解决这个问题变成你下一个阅读目标。
03.提高归纳力,读完后请用“摘要阅读法”
很多人读完书会有一种“感觉读懂了”的心态,但是真的如此吗?
如果读完一本书,你无法用一句话概括出书中讲的内容,那么你就是白读了。
作者把一本书比作一条鱼,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鱼骨,而大多数内容都是“鱼肉”,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所以,我们分清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将鱼肉从鱼骨上剥离掉,这就是我们独立思考的开始。
大多数人会说:“我真的读懂了,就是概括不出来。”
作者很理解大家,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锻炼方法“摘要阅读法”。
第一步,找出每一节或者每一章最具概括性的句子。注意靠近开头和结尾的句子,还有“但是”、“然后”后面的句子,这些往往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要内容。
第二步,基于你找到的句子,再概括这一节或这一章的内容,控制30个字以内。
第三步,再基于你概括出的每一章的30个字,写出这本书的内容,控制140个字以内。
刚开始,概括一章的内容如果做不到的话,你可以先从小节开始做,反复1-3的步骤,这样的锻炼会让你的归纳总结能力逐渐提高,也会让你对书中的核心内容加深记忆。
04.提高辩证思维,建议使用“平衡阅读法”
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一次只读一本书,从“专心”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作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建议“同时阅读至少两本同领域的书”。
就像我们听别人描述事件的时候,不能只听一言之词,要从多角度去了解事情。
同样,我们一次阅读几本相同领域的书,就像从不同角度去看事一样,不但可以避免我们全盘接受一个人的观点,还会让我们在阅读中掌握主动权,培养自己从多角度看实物的能力。
你不用担心一次看的书多,大脑会有负担,会更加记不住书中的内容。其实事实上正好相反,同时阅读多本书,效果反而更好。
如果在一本书中作者对这件事有这样的观点,在相同领域的另一本书中,可能会从另外的角度写这个事情,你会从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提高你的思辨能力。
这里,作者介绍了一种“平行阅读法”。
首先,选择两本有相关性的书籍。选书时需要注意,要找“内容基本相同,但观点有差异”的,内容相似,观点相近的两本书,对我们做平行阅读法意义不大。
然后,将选中的两本书以同样的进度阅读。记得关注两本书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记录下来,在相应的书页上贴好便签。
最后,读完之后,把所有的不同点重看一遍,并逐一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
如何选择内容相似,观点不同的两本书呢?作者给出6条选书标准:
1.“观点积极的”和“观点消极的”,比如批评某人的和赞美某人的。
2.角度不同的两本书,比如我们看红楼梦就有从诗词角度分析的,又有从故事角度去分析的。
3.从不同的人物、地点、事件等立足入手的两本书,比如美国总统相关的书籍和美国总统大选相关的书籍。
4.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入手的书籍
5.目标人群不同的两本书,比如心理学有的是给入门级人看的,也有一些是针对专业人士的。
6.作者立场不同的两本书,比如对于南京大屠杀,就有中国人写的,也有外国记者写的。
平行阅读法的意义就是寻找两个书的不同,然后分析原因,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
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手机上随便一点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子资料。
人们习惯了去阅读那些零星的、碎片化的、像速食品一样的信息,但是我们更需要去吸取那些真正的精神食粮,那些超越时间的,永久流传的经典图书。
我们喜欢读书,那是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走的更快。正如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可以选择走路,也可以选择使用交通工具。
好的读书方法就如同快速又安全的交通工具一样,可以让我们达到目的地,又节省了时间,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呢?
书没有好坏之分,完全打动不了你的一本书,也许可能改变另外一个人的一生。
就像《高分读书法》中所写的,一本书的好坏,是由读那本书的人来决定的。
有没有哪本书是改变你一生的呢? 但是前提是你要读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