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老师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有趣的宴会》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和二年级学的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是除法的起始课,为以后学习各种除法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境,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学会两种分法。重点是:通过平均分情景中,使学生感知平均分的含义。难点是: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我是从教学环节的有效性进行观课的,本节课包括几个环节:复习回顾,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收获,最后又有一个小练习。其中复习用时2分钟,情境导入8分钟,探究新知10分钟,巩固练习10分钟,总结1分钟,练习3分钟。 策略方法:在复习时,是通过说乘法口诀、口算来复习前面的乘法、乘减,情境导入通过小天使带来的礼物,分糖果,让学生分彩笔,引出三种分法,体会平均分的公平性,引出课题,又通过课本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在新知探究环节,通过学生动手分彩笔,依次解决分竹笋,分桃子,分萝卜三个问题,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学习平均分的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分蛋糕、分笑脸、分枫叶三个练习,考察学生掌握情况。从使用效果上来看,情境导入用时太长,第一个情境与第二个情境类似,功能相同,探究新知时间太短。最后一个小练习可以放在前面的练习中。本节课中,老师一共强调了4次平均分,第一次是在小天使分糖果后,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第二次是在分竹笋后,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三次是在分桃子后,第四次是在分萝卜后。这说明老师明白平均分的重要性,但是力度不够,没有深入下去,给人一种一带而过的感觉。红点1和红点3分法不同,意义也不同。平均分是除法的基础,除法只有一种.但除法在实际问题中所反映的实际含义有两种:一种是等分除,即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一种是包含除,即求一个数里从使用效果上来看,情境导入用时太长,第一个情境与第二个情境类似,功能相同,探究新知时间太短。最后一个小练习可以放在前面的练习中。本节课中,老师一共强调了4次平均分,第一次是在小天使分糖果后,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第二次是在分竹笋后,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三次是在分桃子后,第四次是在分萝卜后。这说明老师明白平均分的重要性,但是力度不够,没有深入下去,给人一种一带而过的感觉。红点1和红点3分法不同,意义也不同。平均分是除法的基础,除法只有一种.但除法在实际问题中所反映的实际含义有两种:一种是等分除,即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一种是包含除,即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如果这个地方不讲清楚,也许做除法计算题没有问题,但是在后续的解决问题中,会造成很大障碍。让学生分彩笔的设计很好,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又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每人准备6只,能自己解决分竹笋的问题,两人合作就是12只,可以解决分桃子的问题,如果4人合作就是24只,可以解决分萝卜的问题。课堂上只是两人合作了,24只的时候是通过想一想,回答后展示的方法学习的。
建议:用教参带的课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如果使用状元大课堂的,去掉这几个字。读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找准目标。最后一个小练习,可以和前面的练习放在一起。课堂上缺少回头看环节,在以后的课堂中,必须有回头看环节,回头看在新知探究完成后,巩固练习之前,不同于最后的总结回顾,要求回头看环节必须单独设计一张幻灯片。建议大家都读一读课程标准,如果没有书,可以自己从网上找,我们的课本、教学目标都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定要熟读课标。另外,请多看看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大家用教参自带的课件,教室内的电脑没有光驱,可以找一个有光驱的电脑,把整个内容复制在教室内的电脑上。不要受课件限制,要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