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这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在未成年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阿德勒
“缺乏自我认同的人,往往会格外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在为人处世上追随群体的认同感,以免自己被排斥在群体之外。显然,这会让他以并不客观、公正的眼光,并带有情绪性地来看待自己。如果他认为自己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会产生被疏离的失落感和沮丧感。”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这样说。
事实上,被群体的认同感所左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它不但会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客观认知,甚至会导致人们丧失自信,最终一事无成。可以说,听信权威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就是人们被群体性认同左右的直接反映。
自信和理智的人,他们对自己有着客观、充分的认识,并且有着成熟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评判标准,他们不会让别人的意见操控自己,不会让群体的认同感左右自己的选择,当人们普遍把别人说的话、别人做的事作为自己说话做事的样板,他们却能脱离以人为中心的误区,围绕着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行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专家说要这样做,我就这样做”。此时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是没有多大作为的人。只有那些自信的人,才能赢得证明自己才华的机会。
1874年12月,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写作完成了,他迫不及待地把这首曲子弹给当时俄国的钢琴大师鲁宾斯坦听。让他没想到的是,鲁宾斯坦当场将他呕心沥血得来的作品批得一无是处,还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想公开演奏这首曲子必须要做彻底的修改。
要知道,鲁宾斯坦可是当时俄国音乐界的泰斗,如果他说一首曲子不行,那么这首曲子几乎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然而,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坚信自己的作品会获得成功,他不服气地说:“这首曲子我一个音符也不会改,我就要照现在的样子原封不动地拿去出版。”结果,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美国波士顿获得了巨大成功。
试想,如果柴可夫斯基没有足够的自信和理智,也许就会屈从于大师的“教导”,那么我们也许永远都没有机会欣赏他那首经典之作了。进一步来说,如果人人都只会在专家面前沉默不语或盲目从众,那么这个世界就无法进步。自信和理智,是使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动力之一。
因此,阿德勒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伟大理论的提出或伟大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拥有自信的人们敢于坚持真理、反对群体意见的结果。那些只会迷信权威的人只能随波逐流,最终被淹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股神”巴菲特的自信也超乎寻常的强大,所以他能获得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成功。有人问起他投资的秘密时,他曾说过:“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我的投资就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判断,只要是我感觉能够赚钱的股票就一定会大胆地购买。”事实上,巴菲特经常对所谓的专家意见嗤之以鼻,他自称是一个“完全不相信谁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投资者”。
在社会中生存,自信不够强的人们难免会被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局限,而这种主流意识就是群体性的认同。受这种局限的影响,人们会在无形中培养成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模式。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来说,这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一直把他人的话奉为“天经地义”,他的思想就会被他人所左右,他就会失去个性和自我,甚至变成他人的“傀儡”。因此,不要让他人的意见禁锢我们的思想,不要让群体的意见左右我们的意志,我们要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要用冷静的思考保持自我人格的独立。
我们已经得知,信心是导致成功的因素,包含着很多种表现形式,自我认同无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自信、独立、坚守,当你具备了这些素质,你就拥有了强大的成功力量,拥有了打造成功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