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小白针对「星座的底层逻辑」问题讨论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最后小白总结发言说:
「刚才跟你讨论完之后,我能感觉到你的确是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上,也知道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但你这样阅读会导致一个结果:你阅读的大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是完全用不上的,比如你说的那些历史之类的。像我阅读的方式就是,碰到一个问题再去进行阅读,边读边实践。我觉得这样才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
我回答说:「你说的没错,我确实做了很多阅读、也听了很多书,但如果你问我这些书都讲了些什么具体内容,我也确实不记得了。」
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是习惯「漫无目的」地阅读,而不是像现在流行的「功利阅读」呢?因为阅读的目的,除了需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需要满足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我并不是反对功利阅读,相反,这是我2019年想要刻意练习的技能之一。
一本书中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其实并不多:要么书中的精华本来就只有那1-2页,别的都是用来凑字数的案例;要么整本书都是精华,但自己目前所处的人生阶段,还无法领悟到作者的用意。所以,如果没有让书「为我所用」的理念,阅读速度和成长速度就会慢很多。
辉哥说自己2019年的计划就是践行每天「15分钟读完一本书」 -- 当然,这15分钟指的是找出书中能够实践在自己身上的内容,之后还需要花时间去实践书中的理念,这才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我虽然做不到15分钟读完一本书,但也希望最起码能够在1-2小时之内读完。
即使如此,我还是会给自己留下一些空闲的时间,随机去看些书,没有目的、没有主题、没有一定要读多长时间的限制,只是因为刚好感兴趣,而去阅读。这个世界除了需要面对眼前的鸡皮蒜毛,还需要保留对诗和远方的憧憬。
否则,一个人大概就会很快沦为「油腻的中年人」,因为TA的所有认知,都会只局限在自己身上,看不到、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和自己不相关、但却精彩而宏大的事物。
曾经看过一段话,虽然已经记不起出处,但此时拿来作为论据,再适合不过了:
千万不要给你的孩子只塑造一个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从小给她看星空、海洋、恐龙、神话、圣贤。这样等她长大的时候,就有足够的胸怀容忍各种无趣的生活。
那个世界和眼前灰扑扑的陈旧的街道不一样,和背后车来车往的喧闹角落也不一样,它是纯美的,有童话里浮云流动的天空,有瞳孔一样深邃的湖泊和原野。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功利阅读,那和学生时代为了考试而读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虽然能够高效成功,但时间久了,大概也会觉得无聊吧。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我还是会在功利阅读之外,给自己留一点「漫无目的式阅读」的空间。
相关文章:
读史如何使人明智|附荐书单
前一篇:
任何生活小事,都可以变成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