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盟军与德国进行空战,双方损失很多飞行员与轰炸机,为减少损失,英国军部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从空战中返回的轰炸机,机翼、尾翼以及机身中央布满弹孔,于是有研究人员就建议,对这几个部位加上装甲,以此来提高防御能力。
这一建议最终遭到否决,原因是这些千疮百孔的轰炸机能够从战场成功飞回,说明它们身上的弹孔并不是最致命的。要想挽救飞行员的生命,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被打中并坠毁的轰炸机身上。
经过调查,那些未能返回的“倒霉蛋”,是机头和机尾中弹过多,应该对这两个部位加上装甲。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正确的,在之后的空战中,盟军的轰炸机被击落的几率明显降低。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研究的并不是那些“幸存者”是如何存活下来的,而是那些“倒霉蛋”是如何死去的。不幸的是,死人是不会说话的,幸存者的言语中,又带着并非主观意愿的偏见,因为他们也无法看清事实的全貌。
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它指的就是只能看到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你在某个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人晒考研成绩,分数都在400分以上,你就会在想今年的考研难度是不是比较低,其实不是的,只是那些分数普通的,不好意思晒而已。
某位明星基金经理,近期的管理的某只基金收益率很高,你就认为他专业水平高,买他管理的基金,能够赚到钱,但其实呢?那些他管理不好的基金,可能早早就偷偷给关闭了。
邻居家的老大爷抽烟喝酒一辈子,活到七十多岁,你就认为抽烟喝酒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坏处,说不定还能长寿呢,但其实呢?如果老大爷不抽烟不喝酒,他可能会活得时间更长,更重要的是,那些因抽烟喝酒早早死去的人,他们是没有办法开口告诉你抽烟喝酒的危害的。
一些名人的励志演讲告诉你,成功的秘诀就是努力和坚持,你听了,从此发愤图强,坚持不懈二十载,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原因在于努力和坚持可能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那些向你一样坚持和努力的失败者,并没有发声的机会,即使有机会,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听。
刘大娘告诉你某庙里的求子菩萨很“灵验”,谁谁谁就是拜了这位菩萨,很快就怀孕了,也让你去试试,千万别去。只有一个人怀上并不能说明“灵验”,而那些有生育障碍的人拜多少次也白搭。
像这样的例子,要举的话,其实可以举很多,可在现实中,我们依然很难避免“幸存者偏差”的误区。“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要看清事件的全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这谈何容易,在蜥蜴脑的驱动下,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决策,都要谨小慎微,防止掉入这样陷阱,那样的误区,那么我们的大脑迟早会因为消耗过大而宕机
说回“幸存者偏差”,那有没有办法避免“幸存者偏差”呢?我觉得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提高警惕性或者辨别能力,还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们需要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只有信息足够丰富,真相的轮廓与细节才更加清晰,方便我们进行逻辑上的判断与分析,也能避免掉入信息不对称的陷阱中。
其次,要像失败者学习,我们往往都会很羡慕和欣赏那些成功者,认为他们身上所具有品质或者方法论,就是走向成功的关键,而这些只是经过我们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那些失败者身上可能有更关键的信息,只是他们不愿开口讲话罢了。
最后,还要像反对者学习,很多时候我们只愿意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信息,类似的信息接收得越多,就越容易强化自己已有认知,而这个认知往往是片面的,而反对者则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角,有利于我们形成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