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沈阳公布了新的中学学区划分,办公室同事去年在市区买了一套小户型的学区房,为了儿子将来能读重点小学,买完学区房她一直在盼着交房。没想到,还没交房,原定的住满一年凭地契可入住的原则改成了要求房证、户口满3年以上,两证合一。只因为她买的学区是热点学校。
办公室每次讨论这样的话题我很少参与,大龄单身剩女青年连自己的婚姻都没心思考虑,怎么会想到更远一步的学区房。
因为立场不同,读好学校无可厚非,有好,就有更好的学校。
县城出来的我,读了县城唯一一所最好的学校,理所当然的继续读唯一一所最好的中学、高中。因为当时所处于一个很窄的环境,没有横向的对比。读大学以后,确实切身感受得到好学校、优质的教育环境,在升学、同届同学、以及人生选择各方面的差距。
重点是,县城学生,最后有人读了985、211,也有人读了大专。
归根到底,差距以及未来的选择仍然是来自于自身。
而父母的原因占多大比例呢?可以说100%,也可以说0%。
我见过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光环,也可以做的很好。见过,因为家里父母可以提供优越条件而一路出国读书、进外企的顺利平坦。我也见过,因为家里不能负担出国费用而必须放弃自己去美国读书梦想的黯然伤心。
家里有一个远房亲戚,父母只是很普通的县城百姓,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在网上找到一段媒体对他的采访。
最喜欢的书:《雪莱诗集 》,座右铭:此时此刻(这四个字是在错题本每页上都要写
下警醒自己的)。给学弟学妹的一句话:幸运女神总会眷顾努力的人。
父母给了我一个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并适时地给我鼓励和劝告。
今年沈阳中考录取结束,我采访到了状元,以及高分孩子和家长。每个孩子对于自己取得好成绩原因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能说哪个孩子一定是天资聪慧吗?不是,而共通点只有一个:每个孩子都是父母身上的缩影。
你会发现,他们的表达、举止、想法和父母惊人的相似。
所以,你焦虑他将来能不能读重点小学,他就会带着这样的焦虑开启人生。
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主要取决于基因、伙伴、整体的运气和周围的环境。
甚至我觉得占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归因于运气。
22岁以后,我发现很多努力,必须带着天时地利人和,否则,最后很可能走向惨淡。成人世界有很多法则,既残酷又不公平,就像一场大富翁游戏,说不定哪次掷骰子你可能一下子就回到起点。
所以,孩子未来是否成功与你的养育方式其实基本毫无关系。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要走,无论输赢,都让他独立去面对。
让孩子独立面对风雨。
有时候,父母,无论是三十岁的父母,还是七十岁的父母。总会都在该放手的时候,不放手。活生生的把孩子养成巨婴,再成为巨婴的父母。
有一次,在一个长辈家聊天,我顺嘴而出「父母不要老迁就于孩子,您都70多了,还能活多久,还要照顾您儿子到什么时候是个头。他那么大的人了,不应该自己面对生活吗」
然后那个奶奶很生气的说「呵,你们都没有孩子,你们有孩子那一天就不这么说了。」
“一切都是为了子女”本身就是虚妄,也许这样说起来会让很多人觉得“自私”。但是,你有认真清楚的考虑过即使你成为父母,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成为父母,并不一定代表人生归零,这不应该是放弃自我的借口,也不应该成为你和孩子之间的牵引。
不过,有一个前提是:强调独立人格,不同于强调自私自利。
如果你认为,你的生活就是为了孩子,让孩子生活的更好。那么,可以。然而,你认为的好,是孩子认为的好吗?
想起前一段和我妈吵架,我赌气说了一句
「少管我干嘛,你自己的人生都没过好,别管我。」
我妈瞪着我说「正因为我没过好,才想让你过好。」
这就又回到那句话了,你认为的好,与我认同的好,有时候并不一样。
我常常和我妈说,「您要想想你自己,未来有什么要做的,您要和我爸怎么度过晚年。不是说快五十了,人生就没有什么无所事事,就等着给我带孩子呢。」
在中国,大概父母和孩子之间,永远都是一个死循环,大家都认为各自双方有道理并且理由充分。
文字:@长夜里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