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突然发现,这个故事特别适合在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用来安慰自己。
案例一:
忙碌的夜班,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那接班时还满满的一治疗车液体瓶,在我们无数次丈量着走廊的距离中渐渐减少,直至最后仅剩的几瓶。当我带教的实习学生经过走廊再次去换液体瓶时,发现了违规把床铺铺在走廊的家属,学生好言相劝说:医院规定这里不让睡觉,会影响急诊车及手术车的通过,你换个地方吧。没想到,就这样一句规劝,会使家属几乎用喊的声音在呐喊:我就铺在这里了,怎么着吧?
这一声呐喊,把正在写记录单的我惊住了,赶紧起身,用平和的语气上前询问:你怎么了,怎么这么大声?病人都睡觉了,这样会影响别人休息的。
我的话,再次换来了他的喊叫:我怎么了,我就这么厉害,你想怎么地吧?
我说:我没想怎么地,你还是挪一下吧,一会急诊手术就下来了,影响车子的通过。
终于,在另外一个家属的劝说下,他极不情愿的挪了个地方,气呼呼的走了。
案例二:
已经出院回家的病人家属,拿着前些天结账的收据,让给他查查他们第一笔交款费用是多少。
刚开始我不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后来从他极不耐烦的解释中才知道,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经济纠纷。
我说:我们这里电脑上只能看到你一共交了多少钱,具体到每笔账的多少,是查不到的。更何况,你现在已经出院好几天了,要查总费用也要再调出出院那天的清单。
那位家属一听查不出来,急的蹦跳,说:怎么会查不出来呢,肯定是有方法的,你们是怕麻烦吧?今天你还就要给我查了。
霸道的语气,急躁的情绪,看得出,他刚刚经历了一场很是生气的家庭纠纷,这纠纷一定是因为老人住院期间的住院费用。
我理解他,所以,对他的指责视而不见。
我说:办法是有的,你可以拿你手里结账单据上交的总的钱数减去你手里所有单据上的钱数,就是剩下的别人手里的钱数。
我自觉挺有效的一个办法,他却不采纳,也许是在他手里有限的证据里根本无法采纳,而他又不好意思全说给我们听。
恼羞成怒的他,再次对我们进行了语言暴力的攻击。让他去别的地方去查,他又不去,万般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派人领着他去该去的地方问个究竟。
点评:
莫名其妙的受了一肚子气,说不生气是不可能的。那又能怎样呢?跟他吵?跟他理论,为什么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我们身上?吵赢了,又能如何?
那个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此时出现在了脑海,是啊,让他三尺又何妨?生活不是战场,医院不是用来吵架的地方,无需一较高低。也许他的家人生病了,心情不好,让他发泄出来,他心里会好受些。他发泄的时候,我们没有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等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他反而会觉得不好意思,会感到自己无端的指责毫无意义,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感到内疚。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总有一天,那些无端的指责会随着他们家人病情的好转而变得不再犀利,总有一天,那些毫无意义的争吵不会再在医院的每个角落争相上演。总有一天,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会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而慢慢缩短。总有一天,医院会是一片和谐的景象。
愿这一天早日到来!